从芦苇荡到“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外高桥保税区展示馆今开馆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我国第一个、也是面积最大的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里“国际范儿”的路名从何而来?各具特色的“门”背后有什么故事?今天,外高桥保税区展示馆正式开馆,并举行了外高桥保税区30周年改革开放史回顾交流活动。外高桥的“老开发”和“90后”们济济一堂,共叙外高桥的前世今生、以及更加精彩的未来。
图说:人们在展示馆重温外高桥发展历程。 宋宁华 摄
到展示馆里“穿越”时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从此,这个位于中国长江入海口、东海之滨黄金海岸线上的一片芦苇荡、旧滩涂,历经30年的艰苦创业,一跃成为大陆“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记者在新建成的外高桥保税区展示馆看到,馆内运用了各种炫酷的高科技手段,展现了外高桥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的历程。
其中,在“时光留影”的版块中,通过互动触屏方式,参观者可以“穿越”到旧时光,重温外高桥开发开放之初的原貌,了解保税区名字的由来,“国际范”路名是怎么起名的,各种“门”背后的故事,以及创造了诸多“第一”的创新举措等。
“老开发”遇见“90后”
在当天举行的外高桥保税区30周年改革开放史回顾交流活动上,“老开发”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外高桥的沧桑巨变,以及“敢闯敢试、勇为人先”的外高桥精神。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经贸处副处长李威伯,透露了当年“正面清单”等创新之举背后的故事。正是这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举措,为后来的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在这片热土上奋斗的“90后”等“后浪”,则从各自岗位展现了外高桥不断创新的改革举措,以及继续开拓进取的信念和决心。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介绍,历经无数外高桥人的艰苦奋斗,外高桥保税区经营总收入从1993年的11.6亿元到2019年19011亿元,实现了1641倍的增长;商品销售额从1993年的10.5亿元到2019年的17519亿元,实现了1672倍的增长。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今年1到5月,外高桥的经济发展仍呈现“逆势飞扬”之势。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宋宁华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