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专家点赞《向往的生活》第六季,综N代走出变革突围之路(4)

2023-04-22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综N代节目如何保持不竭的生命力?《向往的生活》在长达六季的不断尝试与突破中,或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认为,节目之所以能够做到第六代,依然保持非常好的收视效果,根源就在于它抓住了跟观众之间内在的情感联系。节目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与诗和远方对话的机会,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更产生了对现实的关照和审视。“诗和远方一定是超越日常生活的,它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状态的某种进化、某种改变。远方就是距离,距离才能产生美,距离才能产生诗,才能产生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反省,对日常生活的某种审视的状态。”尹鸿提出,“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周而复始、庸庸碌碌的生活状态中,有时候需要远方作为一面镜子,一方面让我们走出去,另一方面能够让我们反观自己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贵武看来,观众渴望诗和远方的这种心理需求是根植于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天人合一’‘逍遥游’‘鸡犬之声相闻’……诸如此类的感受始终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孕育着这样的精神需求。《向往的生活》恰恰为今天满足中国人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依托,用视频和媒介的力量,对想象中的桃花源进行了物理的再现。”高贵武也强调,“这样一种精神家园的建构,绝不是要给人们提供一种麻醉剂。节目在现实的生活和向往的生活之间呈现一种互构关系,其真正价值是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加油站’,我们在这里稍作调整后,重新给自己补给精神养料,然后更好地去面对在现实中所碰到的问题。”
《向往的生活》让我们代入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体验,这种体验并不只是空想,反而具有非常真实的力量,它能够作用于现实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更好地建设中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提出,“所谓慢综艺,慢的不仅是节目节奏,更是观众的沉浸和代入——代入生计,代入生活。我们似乎看到很多对诗和远方的探索,但是仅限于走过路过,而没有植根于生活。而这档节目用嘉宾的脚和心去丈量中国的方圆之大以及生活之多元化。我们在节目里看到嘉宾们在各地帮助老百姓带货,帮助乡村振兴,感受着一方水土之下真实的生计与生活,让‘生活在别处’变成了‘生活在中国’。”
在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何天平看来,从最初的田园生活“老友记”到今天的海风“新生活”,《向往的生活》变化显而易见,它在解锁新的场景体验、生活质地、情感关系和社会表达;但其实又未曾变过,它的温情、治愈以及“生活在别处”的浪漫现实主义现象,又异常真切,也始终遵循着节目最原初的价值追求和立意底色。在变与不变之间,《向往的生活》早已在中国电视综艺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到第六季的《向往的生活》,依旧生机勃勃。在现实的生活和向往的生活的互构之中,节目对整个社会层面的影响仍在持续。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贾亭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