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有智慧的母亲都拥有这3个优秀品质!(2)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除了给予孩子生理上的照顾喂养、物质上的满足之外,母爱更应该是一种心灵滋养。可惜这个理应是常识的道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心理学家和大众忽视,甚至排斥。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心理学界主要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并衍生出过度训练婴儿行为、不鼓励母婴进行情感接触的育儿主张。很多心理学家把母婴依恋的现象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是婴儿渴望吃奶、吮吸的生理欲望得到满足。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才逐渐扭转了这一偏颇认知。
在实验中,哈洛将刚出生的猴子与其母亲分开,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其中一个是“铁丝母猴”,可通过特别装置向小猴子提供乳汁;另一个是裹着绒布而温暖的“绒布母猴”。
最后的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小猴子只在饥饿的时候到“铁丝母猴”处吃奶,更多时候则选择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在受到外界惊吓、威胁时,小猴子本能般地抱着绒布母猴寻求安全感。
而且,即使有“绒布母猴”,这些小猴子长大后回到群居生活时,其出现明显的孤僻、自闭,甚至有自残和攻击性,拒绝进行交配。后来哈洛用特殊的方法令其中的母猴怀孕并生下婴猴,但其大部分都缺乏母性行为,对婴猴表现得冷漠,甚至有暴力对待。
无疑,实验中的恒河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其具体的实验手段违背了动物实验伦理,一直备受争议和批评。
但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该实验结果对人类婴幼儿的养育仍有很大启发意义。它动摇了当时以行为主义为主的育儿观,启发了后续更多心理、教育学者积极探究母亲满足婴幼儿的心理依恋、建立积极的触、视、听觉链接,给予情感回应的重要性。
从那时开始,大量心理实验指出在孩子生命早期,母亲的养育方式对其精神心理、情绪认知有重大影响。有良好母婴情感关系的孩子智力发育更快,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更强,具有更低的孤独感、焦虑感和攻击性。
有国外实验发现,如果孩子在0到3岁没有形成对母亲或主要养育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今后产生人格问题的风险更高。
所以,在孩子的婴幼儿、儿童时期,母亲不能停留再只满足其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还要注重对孩子心理、情感需求给予温暖的回应和关注,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滋养。
这份心理滋养如何实现?我们长期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临床心理干预,对此的感受特别深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