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不可承受之轻(2)

2023-04-23 来源:飞速影视
《大象席地而坐》

《又见奈良》:不可承受之轻


如果拍一部反战为主旨的影片,但并不正面去谈战争,对于战争的伤痛是以外围边界的事件来轻轻触及,但绝不亲手揭开,那么我们还能不能感觉到痛?如果能,会有多痛?
把沉重轻说 是个问题
这是我看完以中国母亲寻找失联的养女——日本遗孤为故事的《又见奈良》后想到的问题。这问题萦绕着我这么个闲人,无聊之际,还重看了一遍《清凉寺的钟声》,一部由谢晋导演拍摄于1991年,讲述日本遗孤在中国北方农村艰难长大,成年后以僧人身份访问日本,与生母相遇告别的故事。它或可作为《又见奈良》的补余,供人们脑补影片没有展现的生活:一个日本孩子怎样在异国被收养长大/一对中国父母怎样养育他们收养的日本孩子。另有一部同样展现这个过程的中日合拍电视剧《大地之子》(1995年),当年也一样轰动两国,成为一时热题。这两部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影视剧,都把时间跨度从1945年日本战败拉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非常完整地展现日本遗孤在中国土地上是怎样一年一年,随新中国这个大时代长大成人的。那些个细碎重复的生活,喂养下去的一口又一口,一个婴儿变成了老人…

《又见奈良》隐去了这些东西,它直接从养母只身来到日本奈良找女儿拍起。关于整个故事最要紧的历史背景,在开篇几分钟后,导演快速插入一段动画,形似弹幕,简单交代,再全力转入日本寻亲故事,再无镜头涉及过去的生活。这是导演鹏飞特意选择的风格,他从上一部电影《米花之味》开始,就选定了这种轻喜剧冷幽默的风格,把沉重轻说,让观众保持观影的愉悦感,他做到了。
《米花之味》针对云南傣乡留守儿童,《又见奈良》则围绕日本战后遗孤,背景设定都是非常沉重的现实话题,也是一层深厚的文本基础,帮小成本影片撑起某一种坚实维度。但是厚实的历史和现实文本并不是现代可以随意套进去的一只手套,想穿就穿,想脱就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能托着当代的创作者浮游翩跹,也能顷刻吞噬掉这叶轻舟,使我们显露出可笑的模仿姿态和力有不逮带来的言不由衷。怎样用电影语言,来讲一个大历史议题里无数分叉下的小故事,这个课题并不新鲜,有无数中外前辈做出过很好的示范。但怎样运用当代的媒介意识,来讲一个夹带着深厚历史文本与现实意义的小故事,这对于年轻导演鹏飞来说,应该是个问题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