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农民”杜深忠:临帖40年,68岁的他在农村搞文学创作(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图 | 墙上贴的《兰亭集序》
香椿木书桌是杜深忠当兵复员回村后请木匠打的。20岁出头时,杜深忠俯在书桌前闭门读书。在沂蒙山区深处的小村庄,他读文学杂志,读四大名著,也读现代小说。1977年,作家徐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报告文学《地质之光》,后来又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在这张书桌前,杜深忠一遍一遍地阅读,反复地抄写,心里感叹着,“写得太好了,太美了。”
无论是80年代的《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摘抄本和自己写的小说,还是《鲁迅文集》、《巴黎圣母院》,都被他抛却在书柜深处。曾经连去苹果地干活时都要偷偷揣本书的杜深忠,似乎平息了对文学的饥渴。他拿在手里反复翻阅的是欧帖《九成宫醴泉铭》。翻烂了3本书,写完了超过10令纸,写过书法的废报纸一年能卖100多块钱。
杜深忠几乎不踏出院门。从前执着的那些追求,都随着时间从他身上一一抛下。他早先是杓峪村唯一看《新闻联播》的人,现在,屋里的老式电视机出了故障,他没有再修。“我今年68岁了,我只想做自己,提升自己。说出来有些可笑,这么大年纪,提升什么自己呢。我只是不想这么浑浑噩噩的。”
他曾经花费690元——家庭大半年的开支,去沂源县的琴行买了一把琵琶。他形容,“抱得美人归”。从第一次在村庄喇叭里听到《春江花月夜》后,琵琶便成了他50多年的梦想,50多年的魂牵梦绕。“琵琶声太美了,是圣乐,是天籁之音。”买回家后,他骗张兆珍只花了490元。事后说漏嘴,张兆珍与他大吵一架。“六七百块钱买这么个东西!要有这钱,我能干多少事儿!”
“人需要吃饭,他得活着。”杜深忠一手指着桌上的煎饼,一手抱着琵琶,几乎愤慨,“精神也需要吃饭,也需要哺养。你不理解不理解吧!”
而现在,杜深忠抛下了琵琶。曾经爱不释手的“美人”被装在琴盒里,躺在沙发上。变成同样尘封在黑屋子里的,一件9年的老家具。
农民的本份,身处农民角色中被认为应当做的事,他也彻底抛弃了。9月末的杓峪村空气冷冽,风里能嗅到苹果和玉米的果香。沂源山区县道两旁,农民们支起摊位卖秋收的苹果和猕猴桃。农户的屋檐下晾晒着捆好的玉米果实,有的人家玉米已经脱粒,一片片方正的黄色铺在地面。杜深忠的两亩苹果地早在几年前承包给了别人。山上还留有一小片玉米地,成熟的玉米至今仍在半山腰,无人采摘。
“他不出院子。赶集,买米买盐,油盐酱醋,人情世故,他都不管。熬了我一辈子,什么事儿都没有成。别人家男的要么去外面打工,他不干,钱挣不来。庄户人该管的庄户事儿也从来不管。整天追求那些虚的,空的,痛苦的只有我。”谈起杜深忠,妻子张兆珍恨恨地说,语速极快,手没有停下包饺子的动作。筷子碰撞着装韭菜豆腐馅料的盆,发出当当声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