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楼的天堂》:她与母亲的对抗,原来是心疼母亲的呐喊(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第一集时,张琪正陪伴一位目睹父亲家暴的个案,而这位个案成年后竟又掉进了婚姻中的家暴;后来,这位个案的父亲在临终前,她与母亲也去见了她们的「那个人」,原本个案期待母亲会对父亲说些什么,但母亲没有多说…
张琪有感而发地告诉这位个案:「不管爱或恨,其实能够说出口,都是好的。」
我想,这也是她想对自己与对母亲说的话。
原生家庭的剧本,牵动我们对爱的选择
一个人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或进入什么形成的关系,其实一路都有迹可循。
让我们再次回到张琪与母亲对于「进入婚姻与否」争论的那一幕对话:

《四楼的天堂》:她与母亲的对抗,原来是心疼母亲的呐喊


「当初如果我早点离开『那个人』,你现在就不会受我影响了」母亲无奈地说。
而这马上引发张琪的反驳:
「那个人那个时候怎么样,跟我现在怎么样,一点关系也没有!你不要乱套因果关系!」
虽然,母亲在她的婚姻中落空了,但她似乎仍期待女儿要找到一个所谓的好的归宿、并且生儿育女。
看似矛盾,但也不矛盾,或许因为母亲失去了可以陪伴她的人,她不想女儿也这样孤单,仍希望张琪可以进入婚姻;因此,对于女儿的「不婚主义」她有几分自责,认为大概是自己的婚姻状态让女儿对婚姻的价值产生不信任。
对于这点,张琪是否认的,并且是严正地驳斥母亲。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小时候,她目睹了原本疼爱自己的父亲,在她还不明白为什么的情形下,选择了离开,留下她与压抑的母亲;然而,纵使母亲是那么的压抑自己对「那个人」的生气,她还是望见了母亲落泪的样子。
父亲忽然的离开,以及母亲在婚姻落空后的压抑自我、情绪不稳定,都使「小琪」的安全保垒垮了,家说解散就解散。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广为人知的「依附理论」,他认为幼年时与母亲或重要他人的互动,会深远地形塑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他人是否能够信任或依赖。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