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通渭》与通渭诗歌解读(31)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作品顺序大致按作者年龄排序,个别生卒不详或生平不详的作者按大概范围排入其中,这不会影响到作品的定位。每位作者入选作品数量原则上为3—5首,但由于受收集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最终入选数量差别较大,但我仍然认为有一定的合理性。鉴于古代诗人的作品资料零散,无标准选本可依的实际状况,多方检阅了今存的资料,并对多个版本进行对比评判,择其良者。除了对明显的衍漏讹误作考订之外,均尊原本,尽量注明出处。按我自己的理解,主观地将从作者本人诗词集中所选称为“抄于”,从发表在报刊上的所选称为“刊于”,另外从各种资料集中所选称为“载于”,有无道理,乞求专家教正。入选作者不同诗歌体裁作品按近体诗、古体诗、词、自由诗统列于作者名下。凡入选作者生平事迹,均作简要介绍,资料缺乏的则视其情况注为“生卒不详”或“生平不详”。对其文学成就情况只作记录不作评价,以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书在选编过程中,试着对旧体诗和词作了注解,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用。诗无达诂,限于时间和水平,注解恐难准确和完善,反而误导读者或限制了读者丰富的思考,还会因拉长页码而不得不减少作品数量,这就违背了编者的初衷。最终只在诗尾保留了一个原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从现存的近2000副通渭古今楹联中,精选了170副有格律特征,和旧体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古今楹联作为附件,意在为通渭诗词园地呈现一朵奇葩。还赘加了一个诗词联之外的艺文选目,包括县志序言、碑记、文选和现代散文4部分,作为相关链接。虽有冗长之感,但仍有一定的意义。原以为竣稿后可以缓一口气或有欣慰之感,但恰恰相反,似乎心理负担更重了,就象答好的题卷等待老师评判一样。囿于见闻和水平限制,疏漏和不当肯定存在,诚恳希望专家、读者予以宽宥,并不吝指教,以便有机会时作修改和补充。
诗歌是一种与农耕文明相联系的文学艺术形式,诗人与田园牧歌相相系,与山水边塞相适应,与徒步舟马相协调。今天的通渭虽然和周围相比,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让世人看到了“通渭人家”,但也无一例外的经受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诗歌作者和受众骤减,诗歌的传播范围变得狭窄,诗歌的写作和阅读越来越成了寂寞的少数人的行为。在许多诗人纷纷逃离写作现场的时刻,在通渭仍然有一批瘦诗人,肚皮贴着地皮,感受着大地脉动,在寂寞和孤独中搜索着诗句。作为一种长期伴随人类生活的老老的歌吟形式,在今后的岁月里,诗歌依然会伴随着我们走下去,慰藉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