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唐代大诗人李白“剔骨葬友”之谜(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对于这个问题,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先生撰文认为,李白的异常之举是受到了南蛮文化的影响,所以对故友采取了二次捡骨葬法。
这种葬法是在人死入葬后的3年或5年,甚至更久以后,重新将死者的遗骨取出,洗净,再进行安葬。
这是一种古老的葬礼方式,曾流行于广大的中国南方地区。李白成长于蜀地,因而很可能接受了蛮族文化的影响。
另据周教授考证,北方的突厥族也曾采用这一葬仪。李白生于碎叶城,其家族长期生活在西突厥的统治区内,因而也可能是受到了突厥文化的影响。
总之,周教授主要倾向于认为,李白的异常之举是受到了蛮族文化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西域文化(指突厥文化)的影响。

匪夷所思!唐代大诗人李白“剔骨葬友”之谜


二次捡骨葬
对此,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小荣先生也提出了新说。
他根据俄藏敦煌文献、密教《佛顶尊胜洗骨变胜灵验别行法》,以及道教有关灵宝经典的记载(如“开度生死,朽骨还人”、“日精炼魂,枯骸生津”、“回尸起死,白骨成人”等),再结合李白曾经写过《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又曾经加入道教,受过道箓,表明他对当时盛行的密教和道教都了然于胸——
因此李先生认为,李白“剔骨葬友”很可能是由于宗教原因,即受到了密教佛顶尊胜信仰和道教救冥思想的影响。

匪夷所思!唐代大诗人李白“剔骨葬友”之谜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认为李白“剔骨葬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上古神秘的“俯身葬”:为什么在商朝流行而周朝不流行?
韩信穷困潦倒时这样葬母,连司马迁都点头称许!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