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流”正名为“农民工”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民工潮”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但据考证,在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晚清工业化初期,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就有记载:“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估计,20年代未30年代初,离乡进城的农民至少有1
建国以后,城乡分治,即使推进工业化,也很少向农村招工。相反,城市的劳动力还不能自行消化,于是有不止一次的动员市民“上山下乡”,特别是对知识青年即新生劳动力。但是,由于存在二元结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明显地好于农民,在农村出现了“跳出农(龙)门交好运”的呼声和期望。到80年代,除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就地转移部分农民,叫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外,不能阻挡越来越多的农民,迫于生计,自发地进入城市谋生、找出路。
对这部分人,开始称“盲流”,即“盲目流入城市”,在取缔之列。已是新世纪的2001年,《华西都市报》有一条新闻,标题就是《围剿盲流》,说的是成都市公安局调集数千民警、武警等,对城区和周边地区治安复杂地段进行清剿(注:不加引号),抓获一批外地盲流人员。他们多数是来自农村的民工,如有一个来自井研县的农民,用两轮摩托违章载客,收费5元,处罚10元。
不久,“盲流”的名词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民工潮”。这是指在每年春节前后,进城打工者回农村去过年并在过了年后再出来的高潮,也指民工越来越多,成千上万,势如潮涌。对“民工潮”的报道,大家记忆犹新,学者们的论述也多。如上面的引文,就指出:民工潮首先是由于农业负增长,是土地与人口关系比例不协调的结果,还是“城乡综合症”恶性循环的结果。在此前后,“农民工”的称呼出现,并比“民工潮”更规范,就约定俗成了。但是,在一般的字典和《辞源》上对“民工”有说法,不全适用于农民工,而对“农民工”来不及给以确切的诠释。望文生义又会有不同理解:是农民来做工呢,还是来自农村的民工?或者兼而有之:一是没有完全摆脱农民的身份,二是开始有了民工的社会职业。落脚到工,不是说已经变成了工人,而是仅在打工,具体说是临时工、合同工甚至什么工种都不是,有什么事干就干什么,处于流离和不确定状态。
这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和社会身份。有时简称“民工”,拿掉“农”字,不很确切。
农民工不是少数,在人口总数中不止一个零头。据报道,本世纪之初约七八千万人,后来有个统计是9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