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女性主题的拓展,对现实生活有何影响?传达怎样的寓意?(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通过心理分析手法解构经典时期好莱坞影片的“魅力”所在,指出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是满足男性观众“窥淫癖”与“恋物癖”的工具、是男性痛楚目光的注视物,而非女性本体,因此“女性在银幕上呈现的全部就是缺乏(Lack)”;而男性则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享受着专属的“视觉盛宴”。这些作品共同引发了一场西方女性主义电影运动的狂潮
02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传入及影响
中国电影界对于女性主义及女性电影研究的引介是在80年代中后期,这种引介主要有以下三个路径:一是讲学。

影片中女性主题的拓展,对现实生活有何影响?传达怎样的寓意?


1988年,中国电影协会邀请国外电影专家来中国讲学,在讲习班上,艾德林·哈里斯用比较的方法肯定了《青春祭》《小街》对女性困境的展现,批评了《红高粱》仍旧将女性放置于家庭结构的做法,这开创了从女性主义出发重新审视中国男性导演作品的先河,也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了观察电影的全新视角。
二是翻译。如E·安·卡普兰的《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现——情节剧和妇女影片(1910-1940)中的母性》,姚晓濛译;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周传基译;查·阿尔特曼的《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戴锦华译;特雷莎·德·劳拉蒂斯的《从梦中女谈起》,王小文译等。

影片中女性主题的拓展,对现实生活有何影响?传达怎样的寓意?


其中周传基先生翻译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对中国女性电影研究者影响最大。借助于翻译,国内学者开始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有所了解。
三是诠释性介绍。如丘静美的《西方女权电影理论与批评:介绍与分析》(1988)、胡缨的《新的挑战:女性电影美学理论》(1989),杨远婴的《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1990),戴锦华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1994)等。这些文章为国内研究者消化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助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