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深圳“打工妹”的逆袭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新华社深圳9月11日电 题:搭乘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深圳“打工妹”的逆袭
新华社记者白瑜 毛思倩
“与其说我抓住机会,不如说时代成就了我。”翁纯贤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之际回到自己年轻时工作的地方,发出这样的感慨。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翁纯贤等几百名年轻姑娘来到深圳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
那时的蛇口还是“荒山”,有些女工打起退堂鼓,但坚持下来的人很快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在凯达,翁纯贤基本工资每月80多元,是一般工厂的两倍。晚上和周末加班工资还能翻倍,勤奋的工人一个月能挣四五百元。
人生从此翻开崭新一页。抢着干活,抢着加班,成了这些“打工妹”的常态。
“你平常做100的话,如果做到120,那你就有20%的超产奖。厂子外面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那句话是刻在骨子里的,没有一个人会偷懒,大家很认真地去做每件事。”翁纯贤说。
让翁纯贤备受鼓舞的是,奋斗成为时代底色。2007年,凯达姐妹们登门探望蛇口工业区原负责人、“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袁庚时,90岁的袁庚竟然取下帽子,向第一代“打工妹”深深鞠躬,向特区建设者致敬。
199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特区打工妹》上映,1991年同题材电视连续剧《外来妹》播映。吃苦耐劳、勤劳上进的“打工妹”群体,成为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型现代女性的象征。
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批“打工妹”,到90年代初百万外来工南下深圳,再到如今活跃在电子、服装、钟表、珠宝等各种工厂内的数百万外来工……一代又一代“外地人”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深圳扎根,接力建设这座城市,成就了深圳,更成就了自己。
这些年轻人开阔眼界、增强本领,有的与企业共成长、有的后来下海经商、有的出国后再归国创业,随着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实现人生“逆袭”,一步步迈向理想生活。
翁纯贤白天打工,晚上去函授班读书,在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服务了22年,后加盟东莞一家玻璃公司任总经理。从“打工妹”到总经理,翁纯贤感慨道:“是特区给了我机会,因为这里的机会要比别的地方更多。”
因家庭无力承担大学费用而放弃入学机会的江西姑娘张春丽,以半工半读方式在深圳延续求学之路。从取得大专文凭,到获得本科英语专业文凭,再到攻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张春丽离开了生产线,从普通女工晋升为行政人事部职员,后来她加入了深圳市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专心做起了公益事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