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条小巷穿越时空隧道甘肃本土影视60载光影之路(4)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各种摄影摄像设备。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骆陇霞文/图
3 奋斗前行的“兰影人”
每天在兰影厂附近走一走,是年逾八旬的王廷山多年的习惯,已经退休二十多年的他,依旧时时关注着这个奋斗过的地方。他说:“我们那时候困难比较多,都是小打小闹,后来人员队伍逐渐壮大,拍摄的片种也增加了,把兰影厂的面貌搞上去了”。在1958电影小巷,他久久伫立,望着墙面,眼眶有点湿润:“兰影人付出了很多努力,才取得了现在看到的这些成绩。”
焦炳琨便是“兰影人”之一,他是兰州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更是甘肃电影发展的见证人和护航者。焦炳琨从1949年就开始接触电影,当时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助理员职务,分管电影工作,他说:“刚开始对电影的理解不是很深,仅仅是一种喜欢,喜欢看、喜欢研究。”转业后,他任职嘉峪关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兼文化局局长,1990年调任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当时正值经济体制转型期,“我来的时候,兰影厂资金短缺,要自己找米下锅,到处找投资拍电影”,焦炳琨说,“后来政策放开了,转企改制也带来不少活力,兰影厂逐渐转变思路,探索市场化影视创作生产。”
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凝结着兰影人无数心血。“以前是胶片电影,摄影机一分钟24格,拍摄前要先把胶片在暗室中装好,拍出样片后先洗印,反复调整后接着拍摄,直到成片”,焦炳琨说,胶片成本非常高,“当时阿克发胶片一米十几块钱,你想想拍一部片子得多少钱啊。”为了尽量压缩耗片比,节约洗印成本,兰影厂通常选择北京洗印厂、峨眉厂等外厂洗印。从创作、找投资,到拍摄、调整洗印,一部作品的诞生,可能会耗费好几年的工夫,短短几十年,甘肃电影实现了从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转换,大大节约了时间与成本。
任职期间,焦炳琨除了负责全面工作外,还参与拍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百余部,所拍纪录片《中国庙会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歌会》等作为外宣片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其作品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等。他自称是个“杂家”,著有19部各类题材作品,荣获“德艺双馨文艺家”、“优秀电影工作者”称号以及甘肃文艺终身成就奖。
4 本土影视飞跃式发展
如今,在原兰州电影制片厂办公楼内的是两家“兄弟单位”,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继续承载梦想和光荣,致力影视产品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甘肃民族语译制中心承担译制工作。
“这些年,不仅有国营影视的繁荣,民营影视也崛起了”,焦炳琨见证了本土影视单位的成长,“上世纪80年代只有一两家,今年统计的数据已经达到了170多家。”他介绍说,在民营影视公司蓬勃发展的同时,甘肃省基本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创作队伍,包括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编辑、录音等方面的人才。甘肃影视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提升,焦炳琨说,“现在每年有90多部电影备案,拍出来的有12部左右。”近年来,《丢羊》、《雪葬》、《甘南情歌》、《金城档案》等诸多本土优秀影视作品脱颖而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