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恩来」周恩来对中国梦的历史贡献(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四化”目标推进伟大复兴
“振兴中华”“创中华新纪之强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代名词。正是有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们的引领和奋力求索,中华民族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也因此更有理由和条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也因此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可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追求的目标。追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我们会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配合毛泽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当中,如果说对当时旧中国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了解,没有人能跟毛泽东相比。但对于当时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的了解,周恩来则更擅长。周恩来1917年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在日本近两年。1920年起他又远赴和辗转英国、法国、德国,一直到1925年才回国。因此他对西方的现代化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这种经历的不同,使周恩来与毛泽东有一定程度的互补作用。正是这种良好的互补作用,催生了新中国“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也是对“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最早表述。1956年,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周恩来提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即使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周恩来依然没有停止对“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思考。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正是由于有了“四个现代化”目标,拨乱反正之后,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周恩来关于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目标。“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之作。可以说,没有“四个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