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职业导演”李歇浦(2)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当时是大专,所以叫做专科学校,校长是著名导演、编剧张骏祥。张骏祥导演是清华外文系毕业,后又留学美国,在耶鲁大学专攻戏剧。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可谓不强,都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有经验的创作人员担任。赵丹、白杨、沈浮、陈鲤庭等各方面的电影专家都在这里授过课。可惜,这所学校1963年就停办了。可就是这四年的毕业生,后来都成为上海电影的骨干力量。因为当时就是定向培养,不向外地分配的。
上海的第四代导演,特别是女导演们,除了黄蜀芹,大部分都是这所学校出来的。李歇浦、于本正是导演系毕业的,知名演员达式常、梁波罗等则是表演系的。不仅是导演、演员,当年培养的电影各个工种都有。包括今年年初去世的国家一级摄影师、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朱永德,也是在这所学校学的摄影。现在这批人都已经80岁往上了。
所谓中国第四代导演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实际上是因为北京电影学院“八二班”出来一批第五代导演,往前推才有了所谓的第四代,乃至第三代(导演)的概念。第四代导演基本都是“文革”前毕业,但在“文革”后才正式开始拍片的这一批人,刚好李歇浦的年龄就在这一拨。实际上,第四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各个厂里面学徒出来的都有,比如之前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吴荫循导演,他就是广西厂自力更生培养出来的人才典型。
李歇浦毕业后,在上海电影厂肯定也是从助理干起,然后做副导演、导演。他的导演处女作《御马外传》(1981)是一部6本长的短片。当时上影厂为了提高产量和培养年轻导演,向市场推出了一批短片,大多观赏性比较强,市场效果和社会反响都不错。《御马外传》就是其中的一部,程之主演。
“6本长”就是60分钟的胶片,标准长度一般来说是9本。之所以要推出这样的短片,当年也是不得已。改开初期,上影厂人才积压,僧多粥少,导演室里老老少少五十多位呢。老导演们“文革”结束想出来再展拳脚,中青年导演也不能总是闲着,要给这些年轻人不断地拍片,想出的办法就是拍短片,把几个短片凑在一块儿,编在一个放映单位,比如把两部60分钟的短片放在一块,就变成120分钟,再拿到影院去放。吴贻弓导演的处女作《我们的小花猫》(1980)也是这样的短片。这在当时培养了一批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给年轻人练手的,而且还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馈。
类似这样的“串烧电影”,并不是现在的发明。90年代的时候上影厂还做过类似的复制,三位年轻导演各拍一部30分钟的都市生活短片,做成一个独立的放映单位。这几年“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电影中也是如此,几位导演在一个主题下,各拍一段故事,整合在一起放映。所以说,这种形式其实一直在用,只不过媒体平台在不断地转换。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