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止歇的巴山夜雨——《夜雨寄北》赏析(3)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通常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的结构,都是一条单一的线,但时态转换,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
最经典的就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开头所用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的面前,一定会记得他的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因为《百年孤独》,人们通常认为这是近代西方文学的创意,但在遥远的中国,唐代,我们的李商隐,已经使用了这种手法。虽然不能确定李商隐是不是第一人,但也领先了西方文学一千多年。
在本诗中,时态就囊括了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不但如此,还饱含深情与诗意。
“何当”(何时能够) 的美好愿望,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基于由眼前的孤寂苦况,展现对于幸福团聚的憧憬。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想“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
最后一句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嵌套:在未来时中,套入了现在时。待我们重逢团聚之时(未来),在西窗下剪着烛花(未来),聊聊蜀地的生活、漫长的夜雨、我们的思念之情(现在)。
这个结构,比《百年孤独》的开头,更加精彩和巧妙!
贰
特立独行的重复
本诗第二个高明之处,在于重复出现的“巴山夜雨”。
众所周知,创作应避免重复,但在这小诗中,李商隐用了两次“巴山夜雨”。这是何用意呢?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