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工作是创造永存的审美生命(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真正的艺术常常不被世人理解。在明天认可之前,今天受尽嘲笑;不被理解的艺术与失败的艺术,同样受冷落,一样的境遇,一样的感觉。艺术家最大的敌人是寂寞,伴随艺术家一生的是忽冷忽热的观众、读者和一种深刻的孤独。
这便是我心中的艺术家。他们的苦恼不是缺乏世俗的财富,而是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艺术和精神的财富。所以,他们是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圣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傻子或上帝。但如果没有他们,人类的才智便沉没于平庸,生活化为一片枯索的沙漠,好比没有山,地球只是一个光秃秃的暗淡的球体。
我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我的话并非故弄玄虚。这两支笔,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尽管这群画家纯属虚构,但他们与我同时代。我深知他们的所思所想,苦乐何来,在哪里攀向崇山峻岭,在哪里跌入时代的黑洞,在哪里陷入迷茫,以及他们调色盘中的思想与人性的分量。
艺术家食人间烟火,但由于他们的工作是致力创造一个个永存的审美生命,在思维、感受、想象乃至心理上,他们则是非同常人的一群异类。这就迫使我必须使用另一套不同于写本土小说的笔墨。我要用另一套笔墨写另一群人物和另一种生活。
我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这是探讨生活真理之必需。
我不回避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我的理想发自心灵,我的唯美拒绝虚伪。
我知道,我的读者一半是我同时代的人,一半比我年轻。我相信,我的同时代人一定会与我感同身受;我更希望比我年轻的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幸与不幸,能成为艺术家们的知己,也成为我的知己。(作者系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
名家点评
回顾骥才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常想,生性乐观的他,是不是想过,他为之付出的事业中有一种悲剧性?是不是意识到,不管他已经获得了多少成绩,他都是一个当代的唐·吉诃德?——李陀(作家、学者)
《艺术家们》这个长篇,可以看到置身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冯骥才要梳理这一代人的来路,他要看到、留下、发现这一代人的思想脉络、人生历程和艺术轨迹,甚至是人格锻造的过程。——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这是冯先生经历漫长时代过程的精神生活写照。《艺术家们》里面写到艺术家的生活、关系、阅读的作品,对作品的看法,对音乐的看法等等,知识分子跟艺术家的身份交织在一起,回荡着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声音。——孙甘露(上海作协副主席)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