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票也是一张纸,为何没人敢造假?看到上面写的字你就明白了(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在明朝,1两银子可以兑换1000至1500文铜钱,也就是说,一两半的银子便可作为普通人一整年的生活开销。对于老百姓来说,银票代表的面额,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见过的。
因此,银票与普通老百姓距离十分遥远,往往只流通于社会上层人物之间。而可见度低这一点就大大减少了银票被仿造的几率。
制作银票的材质珍贵罕有,工艺复杂
要说中国古代的银票,了解一点的人应该知道它起源于宋朝,在北宋初期被称为“交子”,而再向前追溯,就会发现,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物件——“白鹿皮币”。
听名字就能知道,它是一款由白鹿皮为币材所制造的一种钱币,白鹿当时仅在宫苑内可见,白鹿皮已经足够珍贵,而每张彩绘的皮币却定值更高。
远远脱离皮币自身价值的白鹿皮币当时只是作为王侯之间的贡赠,并不具有银票的流通功能。
从“交子”开始,就是历史上标准的银票开端了。起初用的是高质量的成都楮纸,也是当时朝廷指定印制纸币的专用纸。均由官方监制,抄纸工人也全都纳入政府编制,普通人是很难接触到的。
到了明朝时期,制作银票的纸名为桑皮纸。桑皮纸的制造工序繁琐,被称为“十一道工序造出一张纸”,不是正规票号,恐难得到。
清朝时,便是高丽纸了。后还将质地坚韧的高丽纸与白色台笺纸混合作为制银票的材料,而这两种原料在当时都是禁止民间采买的。
除了材料以外,银票上面往往都会有每家票号独有的花纹,这些精致的纹路并不是由工人书画上去的,而是用高超的雕刻技术制作印版,配合黑红的颜料,印刷上去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