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新书《刑事检察官之真凶》创作谈(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有人把司法工作者比喻成“燃灯人”,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检察官、法官作为司法工作者,应该是一盏灯,一把火炬,将公平正义的光辉照进民众心里的阴暗角落,让公平正义看得见——虽然偶有迟到,但最终会到来,这无疑给无助者以光明,给罪恶者以救赎。
优秀检察官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同理心。他们透过大量的卷宗、证据材料,对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对证人和当事人的调查,努力还原案件的真相——一方面,要找寻被告人犯罪的动机,尤其是被告人走到成为囚徒的各种原因,有针对性地教育被告人,也为预防同类犯罪再次发生提供必要的警醒和参考;另一方面,他们还很较真,必须尽可能搜集被告人罪轻罪重的各种情节,并如实提供给法庭,这是作为检察官必须承担的“客观性义务”。这就与律师、警察等法律人的职业角色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同理心,这种办案较真的精神,从大量检察官身上都可以找到,譬如我的前同事、市检一分院检察官张荣革。关于张荣革,我曾写过一篇几万字的报告文学《无悔青春志》,讲述其从一个“法律学徒”成长为一位优秀检察官的经历。也曾将其办过的部分有意思的案子写成一本书,书名叫《命案指控》。很遗憾,我的工作几经变化,这本书始终没有修改完毕。但其办理的“田玉绿灭门案”、“小四川被杀案”,我把写成了电影剧本。其中,《身份疑云》已经拍成了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其素材原型就来源于“田玉绿灭门案”。我的朋友、《劳动午报》的记者张展还将此故事写成了一部八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京东恩仇录》,在《劳动午报》上连载。当然,电影不是张荣革办理田玉绿案的纪实叙述,而是在遵守电影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了升华、提炼,融入了其他案件和一些现实时代元素,融入了编剧对这起案件的深入思考。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京东恩仇录》和《身份疑云》是不同体裁,影响面也不同,但无疑都是传播法治文化精神的有益尝试。
写作检察官题材的文学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检察官的忠诚和担当,坚守和执着,无私和无畏,纠结和焦虑,爱恨忧喜……通过他们办理的一个个案件得以展现。
再回到一个话题:为何要写这些检察官呢?
2008年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我们单位搞了一个座谈会,请了很多退休的老同志来参加,其中一位便是刘奇光老人。老人是离休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山东跟小日本拼过刺刀,干掉了七八个日本鬼子。就是这位传奇色彩的老人,1978年之后,做过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处长、副检察长,直到退休。这次持续三年的疫情中——2022年3月22日,老人走了,享年101岁,没有追悼会,就这样离开了。单位也就是发了一个不足百字的“讣告”。像刘奇光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曾经是检察机关乃至共和国的传奇,遗憾的是: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甚至,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