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逃离德黑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意识形态的胜利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观众不难看出影片对真实事件的还原度可谓相当之高,而导演显然也有意标榜此点。在影片后的花絮中我们可以看到,六个躲避于加拿大大使家中的美国人跟原型都很像,而且电影中的很多片段都有真实照片作为参照,比如起重机吊人、妇女持枪和好莱坞的LOGO……可以说影片在道具和真实场面的还原上可谓不遗余力,这在以往的同类影片中也是很少见的。

电影赏析:《逃离德黑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意识形态的胜利


而参照原有的Argo行动,影片中的虚构成分也不少。甚至改变了原有故事的发展格局,比如中情局在众人出逃的前一晚居然取消了Argo行动,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中情局启动了Argo行动自始至终就没有动摇过,阿弗莱克不惜用抹黑CIA的方式来增强影片的惊悚程度,此招虽损但在影片中却起到了非凡的跌宕效果。而影片最后扣人心弦峰回路转的机场戏也是想象成分居多,最不靠谱的就是警车追飞机,其实伊朗人一直被蒙在鼓里,整个机场的通关过程有惊无险。阿弗莱克对这两处的大胆改动跟整部影片对真实细节的追求完全不搭,在笔者看来,这两处改动虽然效果非凡但确实是越界了。而影片中有很多凭空想象的小细节,不但没有破坏原有的故事格局,而且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众人登上机场大巴时,车居然打不着火,不管这一细节是否是事实,这种小细节所制造的紧张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但是影片在虚幻与真实的影像传达方式上仍有不知所云之处。电影开头伊朗人围攻美国大使馆一段,影像在颗粒感极强的纪录片风格与手持式摄影之间来回穿插,当然这两种风格都有极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但我们要了解到,粗颗粒感的画面在影片中所代表的是纪录片素材,而无颗粒感的当然是电影拍摄素材。这两种素材的应用无疑都是为了让影片达到真实的效果。可以看出阿弗莱克为了还原当时的现场已经达到了偏执的态度。如果颗粒感强的画面真的是纪录片素材的话,那么为了达到电影效果的统一,他完全可以将电影拍摄素材也作成粗颗粒效果,因为这必竟是部电影呀;可如果影片中此段的纪录片素材是假的,本身就是电影拍摄素材的话,那么导演这么作的目的又在哪里?影片又何必在纪录片和电影两种素材之间来回跳跃呢?所以笔者认为,在这一段影像风格上的不统一就可以看出导演的不成熟,既是电影,你又何必要装成纪录片素材,你既然要装,为什么不装到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