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来自鄂尔多斯的“草原歌王”!(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拉苏荣和金花合唱《敖包相会》
乌兰牧骑,带我走上艺术之路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通信落后,农牧民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决定组建一支装备轻便、人员精干、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服务队,深入牧区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以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这支队伍取名为“乌兰牧骑”。这个名字是从蒙古语翻译而来,意思为“红色的嫩芽”,大家是希望这支红色文化工作队,能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每当听人说起这些,我就对乌兰牧骑有着特别的向往,希望有一天能真正见到他们。
终于有一天,乌兰牧骑来我们公社演出,那天所有的一切,在我眼里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好,令我至今难忘。那时草原上没有电灯,演出团队就用汽灯打着光,给牧民们唱歌、跳舞,灯光打在他们身上,是那么的亮、那么的美。那些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唱得是那么的好,声音是那么的嘹亮,当时我就立下志愿,有一天我也要像他们一样。
没想到机会很快就出现了。那时乌兰牧骑除了开展文艺演出外,还会定期给牧民放电影、理发、授课、送医送药,深受广大牧民的喜爱。因此,乌兰牧骑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1960年,乌兰牧骑在全区招人,正好我就读的学校校长认识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乌兰牧骑的队长,便推荐我去参加面试。面试时老师看了看我说:“听说你会唱歌?那你唱一个。”当时我人虽然小,但是胆子可不小,立马回答说:“唱就唱,我才不怕呢。”面试就这样通过了。于是,13岁的我走进了乌兰牧骑,成为那里最年轻的队员。

他是来自鄂尔多斯的“草原歌王”!


幸遇良师,教我从艺更教做人
转眼到了1962年,15岁的我进入了变声期,唱出来的声音总是很奇怪。正好那年乌兰牧骑开始精减人员,总是“唱不好”的我被辞退了。
父亲得知我不是因为业务能力不行而被辞退,他便每天安慰我、鼓励我,劝我不要灰心。他说:“既然选择了艺术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同年,我报考了区文工团,虽然并未录取,但招考老师见我底子还不错,便将我推荐给了内蒙古艺术学校的莫尔吉夫老师。说起这位老师,直至今日我依然很感激他。因为当时的我正处在变声期,练声是很难练好的,他没有让我直接去学声乐、练发声,而是让我跟着色拉西老师学拉马头琴。他告诉我,马头琴是长调的伴奏乐器,与长调的关系非常亲密,就像孪生姊妹一样,马头琴学好了,长调才能唱得好。这段学习经历既让我以积极的心态度过了变声期,更为我日后在长调演唱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