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塘河:大运河的千年余响(1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从小河上空俯瞰摄影@子夷
这溪流因为小,原本“止可载十余石米舟”,约现在一辆小皮卡一吨左右的载量。到了淳祐年的大旱日子,“自奉口至梁渚”的溪水,仅只有“一线之脉”,成了断断续续的水流。不少地段,还出现了“皆干涸”。朝廷的计划调拨的“漕运”,到了这一段,除了纤夫拉船,还得雇人“肩负”。
为此,一石米的成本,就要多付出“几十余千(贯)”的费用。南宋中期,一石大米(约120斤)的价格是三贯铜钱,即三千个铜板。纤拉、肩负的费用再增加一千多,米价的昂贵可想而知。所以,《淳祐临安志》称:“米价之增,灾由于此”。
▲枕河听雪 摄影@章胜贤
于是,《淳祐临安志》就记下了抗灾的成绩:临安府尹赵与筹,经过实地察看,决定对这条“溪”进行拓宽疏浚取直,开挖成河,加大东苕溪奉口陡门过来的水流。
赵与筹的“筹”,史书上并非这字,19划,很难写,好在《康熙字典》注音此字为“chou”,是“筹”的异体字。在赵与筹的领导下,“北新桥到狗葬(勾庄)”的原有溪流,拓宽“三丈”(约8米),“狗葬至奉口”,拓宽了“一丈”。河道淤泥经过清除,河底加深了四尺,形成了“共三十六里”的新开运河,西塘河变大了。
▲货船行驶的即是西塘河老航道,右转向东即为南宋后新开的河道,左侧经上牵(纤)埠闸口汇入东苕溪。 摄影@子夷
拓宽和挖淤的泥土,又用来加筑了纤道。原本“纤路狭窄”,纤夫“艰于行走”,这一回,纤道开阔,纤夫也走得从从容容了。赵与筹对这工程抓得很紧,当年开工,当年完工。“新河开成,漕输既便顺,堤岸亦增辟。于是,往来浙右者,亦皆称其便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