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丨永不褪色,画笔下的母爱(3)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艺术史上的画家当然还是男性占绝大多数,他们画笔下的母亲更是多姿多态。个性化、实验派的如梵高、高更、毕加索、阿希尔·戈尔基、大卫·霍克尼等,都曾为自己的母亲画过肖像,当然这些母亲的形象都不那么写实,但足以看出画家在对母亲表达爱或者思念。
倾向现实主义的画家们,则更多将目光投向了中下层的辛苦母亲。毕竟并非所有的母亲生活都是贵族式的悠闲安逸,更多的母亲需要辛苦劳作维持家庭的生计;而且最重要的,母亲也会老去,不管她曾多么年轻美丽,皱纹与苍老才是最终的归宿。
杜米埃《带孩子的洗衣妇》,母亲挎着一篮子沉重的衣服,带着孩子,在急速奔跑。这是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母亲,她健壮的身体隐含面对困难、承受重担的能力,如同一座法国劳动妇女的纪念碑。
在母亲去世前的两个月,丢勒用炭条为她绘制了一幅肖像,这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形象,画中人饱经风霜、青筋暴鼓,却依然透露出慈爱和真情。这幅《母亲肖像》被认为是同类肖像作品中最富含感情的一幅,英国美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的故事》中着重介绍了这幅作品。
伦勃朗《一位老妇的肖像》,描绘的也是自己的母亲。这位母亲同样到了人生的最后一个季节,伦勃朗没有讳言她的每一条皱纹、每一点苦难。母亲虽然沉默又冷静,却极具感染力。
安格尔、雷诺阿、蒙克、孔蒂,乃至惠斯勒、弗洛伊德……无数画家都曾关注过母亲、描绘过母亲,而且很多人绘制过不止一幅作品。
这些作品无论写实还是写意,抽象还是变形,却几乎无一例外都传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尊敬、爱戴和眷恋。这些被画笔凝固的母亲,无论年轻还是衰老、恬淡还是沉重,都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母亲的化身。
含蓄厚重的东方情感
与西方绘画的直白浓烈有所不同,东方式的母爱表达相对含蓄内敛。尽管我们对母亲的情感可能更厚重而深沉,也更久远。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中国的古画中,直接表达母子情的作品极少,但萱花却相对多见,其含义就是象征母爱。可以说中国人表达情感是十分委婉了!
南宋宫廷画师毛益有一幅传世之作《萱草游狗图》,萱草花前大小狗在嬉戏,借以表现母狗对小狗的关爱,进而引申到母爱情深。
明代陈洪绶有《萱花蜗牛》《寿萱图》等,均是萱草、寿石搭配,表现“宜男多寿”之意。
同样是明代画家,陈淳的《萱草寿石图》也是“萱草与寿石”的组合,上有题诗云:“幽花倚石开,花好石亦秀。……愿母如花石,同好复同寿。”更为明显的是为母亲祝寿。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