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赌片“消亡史”(3)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赌门三杰”掀起新高潮
《赌神》为代表的“赌门三杰(赌神、赌圣、赌侠)”的出现背后,其实是港片进入创作高峰期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赌片作为新兴类型之一,电影公司也乐于开拍制作规模更大的赌片,港片黄金时代崛起的大批票房明星也满足了影片阵容需求。一系列有利因素助推下,1989年《赌神》面世。
王晶把港产喜剧和英雄片元素融入《赌神》中,第二部因为邱淑贞的加盟吸引了更多观众。最终第一部本港票房为3600万港币,第二部达到5100万港币,从此全面打开赌片市场。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刘镇伟和元奎导演的《赌圣》结合周星驰特质的同时,利用港产功夫片元素重新包装赌术,让赌片走向无厘头喜剧路线。王晶则选择创造“港产赌片宇宙”,在1990年的《赌侠》中刘德华晋升为主角,配合票房灵药周星驰,两部《赌侠》的票房都超过4000万港币。
当时市场上以赌门三杰为代表的知名赌片基本出自王晶之手,随后再次出现《赌王》《赌尊》《赌魔》低质量跟风赌片。王晶导演的卖座赌片在创意、娱乐性、内容编排都有一定过人之处。但这些影片也遭到不少批评,尤其是王晶执导的赌片对千门中人的过度神话。而赌片的过度娱乐化,也为这一类型接下来走向衰落埋下伏笔。
《澳门风云》充满“隔夜饭味”
港产赌片可以说和港片黄金时代共同进退,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赌片开始迅速退潮。首先是观众热情消退,市场开始消失。1994年的《赌神2》声势大不如前,观众更多是为情怀买单。观众热情消退一方面是大量赌片带来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赌片不再能创造周润发的“赌神”、周星驰的“赌圣”、刘德华的“赌侠”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事实上是香港电影工业已经无法再造港片巅峰期的巨星。
同时,另一大软肋成为压垮赌片的最后一根稻草——以王晶为代表的港片导演在赌片类型上已经玩不出新花样,创作力急速萎缩。上世纪90年代后期,王晶已经一改早期“英雄化主角”的套路,走起写实路线。《雀圣》等影片中,赌术变成骗术,但现实感并不能令赌片焕发活力。
老套路不断消磨观众耐心,挑大梁的新人没有出现,导演编剧啃老本,这使得赌片热潮逐渐退去。2014年,王晶找来周润发拍摄《澳门风云》,但影片却充满“隔夜饭的味道”,5.2亿人民币票房大多是为港片情怀买单。随后王晶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打造《澳门风云》三部曲,几乎榨干了赌片在内地市场最后的剩余价值。近几年,赌博、赌场逐渐成为《妈阁是座城》《北京遇上西雅图2》等国产片中的背景或元素。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