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考古|从温庭筠“八叉”说起:“叉”“丑”“及”都有“手”(2)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抄手,又称叉手
再说“叉”。
“叉”是这样演变的:
以上面一个甲骨文字为例,它由“又”形和两点构成。
“又”即手的象形,以三指代替五指。而两点为指事符号,表示代表手指交错的地方。
到金文和小篆这两例,指事符由两点简化为一点,和现代字形就极为相似了。
“叉”的本义是手指交错,随着字义的扩大,凡物交错都可用“叉”形容。像温庭筠的“叉手”,估计就是两臂交错,即相当于现代的“抱膀”了。
还有些字,根本看不出来和“手”的联系,但确实又是由“手”衍生而来的。
比如“子丑寅卯”的“丑”字。
在甲骨文一例(见图A1),“丑”的形态很像“又”,但同“又”不同的是:“三指”的前端是弯曲的,呈钩抓状。
——“丑”是“扭”的初文。
从金文开始,渐失原形,最终楷化后与其初文产生了不小的差别。
当然,在语义上这个“丑”也渐渐从“扭结”,假借成了十二地支之一的“丑”。
还有一个“及”字,和“手”形离的就更远了!
其初文(图1)为上下结构,上为一人,下为一手(“又”),意为追及,逮住。当发展到小篆时,基本上变成了独体结构,而楷化后已完全脱离了初文的模样!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