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不灭的人字大叉手|中篇(8)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图20:作者自绘法隆寺食堂叉手与宁懋石室叉手对比
注释:参考图3,因为宁懋石室叉手之上的脊槫或者枓栱没有以减地线刻的方式表现出来,故此图也不做展示
这种相似性也许能够代表唐及唐以前人字叉手的另一种常见做法。这与五代、宋、金时期的叉手做法很不一样。虽然在结构上粗略看去同为“叉手 蜀柱”,但已是本质的不同。

古建:不灭的人字大叉手|中篇


图21:作者自绘沁县普照寺大雄宝殿叉手做法
注释:沁县普照寺大雄宝殿的叉手已经和唐及唐以前的叉手做法相去甚远。叉手已经不再作为主要支撑结构,而是抱住脊槫两侧,蜀柱成为主要支撑构件。
古建筑研究者贺大龙先生在他的重要著作《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中强调,叉手这一构件自唐、五代至金,位置逐渐上移。它与脊槫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直至与脊槫直接接触。在这样的变化背景下,叉手逐渐从逐渐变为配角。而蜀柱也从平梁上的配角转变为主角,慢慢地将叉手的地位取代,彻底负担起屋脊的重量。关于这一问题,将在本文“下篇”中再详细展开。
至清代,叉手几乎彻底消失,平梁之上往往只见蜀柱而无叉手。中国古代木构中重要的斜向构件次第消失。关于这一变化,我会在本文“下篇”中再做讨论。
其实木结构建筑的做法永远不是单一的。在同一时代,建筑的做法应是多样的。古建筑山面的叉手结构在壁画以及明器上通常表现的不多,很多细节容易被搏风板、悬鱼、惹草等构件遮挡。部分时候,这些细节可能会干脆省略掉。因此虽然历代的建筑图像不算少,但能够表现如此细节部位的图像资料比较有限。因此上述图像及实物资料可以说非常珍贵。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