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蒙古马队只打死5个英法联军?中西战报比对,还原八里桥之战(4)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1859年式线膛卡宾枪外形图
众所周知,“米尼耶”弹的直径相对较小,发射后膨胀的弹体也会紧贴膛线,因而不仅带来了较大的有效射程,而且大大提升了线膛枪的装填速度。在散兵战、狙击战等场合,在熟悉“米尼耶”子弹弹道特性的射手手中,线膛枪的确充分能够发挥其威力。然而,若是到了列成密集队形交战的场合,如果士兵并不了解弹道特征(这是当时的常见状况),那么线膛枪的杀伤力未必会比滑膛枪强:八里桥战斗的亲历者沃尔斯利中校就提到此战中某个列成方阵的英军步兵营曾经朝着闯入射程范围内的清军骑兵展开齐射,结果根本未能打死任何一名清军,他随后讥刺道,“就算是我们的老兵……那些用备受毁谤的‘褐贝丝’老枪武装起来的人,也一定不会只造成这么低的杀伤。”
▲线膛枪在使用“米尼耶”弹时的弹道轨迹,显而易见,正是图中的高弹道拯救了沃尔斯利目击的这些清军骑兵
尽管如此,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总归要比此时的清军强大得多,咸丰帝在“廷寄”(特快专递)中也承认“夷情凶悍,深知兵法”,甚至特地给僧格林沁普及了一通他眼中的西方军队常识:“逆夷用兵,马队在前,步卒在后,临阵则马队分张两翼,步卒分三层前进。前层踞地,中层微俯,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我军若迎头轰击,马匹一经受伤,必然惊溃,惟有斜抄横击,轰毙必多”。应当承认,清廷在这方面的情报工作还算说得过去,上述说法也基本符合实况(不过英法步兵此时已经不再排成三列,而是仅仅使用二列队形),笔者因而无需赘述相关战术。
斜抄横击-僧格林沁的徒劳尝试
正如《京师布防图》所示,八里桥(正式名称为永通桥,八里桥因距离通州八里而得名)是沿运河向北京推进的必经要地。鉴于英法联军的后勤严重依赖水运,9月中旬集中在通州附近的3.4万清军大约分为三部分控扼运河,其中僧格林沁部2万人(马队不到1万人)驻张家湾-八里桥一线,瑞麟部8000人驻八里桥-通州,胜保部6000人驻八里桥以北的定福庄(定府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