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这朵半个多世纪前的“后浪”为何还没被拍死?(6)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在路上》——这朵半个多世纪前的“后浪”为何还没被拍死?


同名电影剧照
他从朋友的信受到启发,只用短短三个星期就写出了这部被无数人奉为圣经般史书的《在路上》。用的是他自创的“自发性写作”方式:让思维不受阻碍和限制,自然地从笔端流出,不受反思和逻辑检验的核查,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真实性。
“最初的思想,最好的思想”这是凯鲁亚克钟意的写作方式,也成了他小说的鲜明特点。不可否认,这种文体在普通人的阅读中成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因为很多词句就如他天马行空的思想一样是跳跃着来到纸上的。它们时而絮絮叨叨枯燥得像夏天的午后令人感觉平淡乏味,读得要犯困,时而又忽然扯出一些不着边际的比喻和联想,让人思路瞬间中断。

《在路上》——这朵半个多世纪前的“后浪”为何还没被拍死?


我猜至少有超过一半的读者(包括我)最终没能完整读下这本“奇怪”的书。甚至评论中也有不少对它的怀疑和抱怨,直接称这是“文学的垃圾”。
但为什么这本书又能够是流传至今经典之作呢?
因为文学和艺术的终极目的跟旅行一样,不是为了满足感官,而是为灵魂的告白与升华服务的。就是这样一本我们读得很辛苦的小说,被无数的摇滚青年奉为圣经。从鲍勃迪伦、披头士、滚石、涅槃、大门乐队,到卢里德、乔布斯、约翰尼德普,以及痛仰乐队汪峰、许巍等…都深受它的启发与鼓舞。
它也引领了公路文学、公路电影的风潮,甚至星巴克与牛仔裤都是因为《在路上》而开始风靡全美,其影响至今不衰。

《在路上》——这朵半个多世纪前的“后浪”为何还没被拍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