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勃拉姆斯(经典流芳)(2)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形式各异的器乐和声乐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勃拉姆斯的谱纸上,响起在音乐厅,赞誉越来越多,而舒曼预言的“在这里他将来也许会受到创伤”也一语成谶。勃拉姆斯成长于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迅猛发展的时期,大他二三十岁的作曲家们大刀阔斧,从音乐形式到表现内容都一路革新。瓦格纳试图用歌剧(乐剧)继承并超越贝多芬,柏辽兹的交响曲和李斯特首创的交响诗也跳出了传统框架。他们不再以均衡、节制、适度等古典标准为美,而是在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姻中寻求新的天地,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突破所有边界。这汹涌浪潮是贝多芬引发的,只是后人驶向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航道,达到高峰。
勃拉姆斯是个另类,在浪漫激流中他转身凝视传统,信任并忠诚于纯音乐语汇。他远离当时盛行的“标题音乐”,恪守传统体裁特性,保持均衡结构和严密逻辑,甚至采用古老的巴洛克复调和变奏技术,在情绪上节制而不放纵。
勃拉姆斯共写有4部交响曲,后3部都在不长的时间里一气呵成,第一部写作过程却无比艰难。克拉拉见到其第一乐章草稿时,勃拉姆斯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写其他体裁他信心满满,唯独这一曲让他挣扎了近20年。症结在哪里?主题的确立及其发展、情绪的推动、转折及最终目的、曲式谋划、乐章间的对比和统一,这些常规问题在大型作品里当然要难得多,但最难的是面对贝多芬的交响曲丰碑,他痛苦地对朋友说:“我永远无法完成一部交响曲了!你能想象吗,巨人的脚步声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精神压力!”
的确,勃拉姆斯不仅要继承更要超越。1876年11月,43岁的勃拉姆斯终于将C小调第一交响曲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先在德国小城卡尔斯鲁厄亮相,一个月后奏响在交响曲体裁的诞生地曼海姆,再之后是维也纳、莱比锡、伦敦等音乐文化重镇。这部大作无论从音乐形式还是精神气质上都与德国古典传统一脉相承,热爱他的听众欢呼:贝多芬后继有人了!关于末乐章主题与贝多芬《欢乐颂》相似的质疑,勃拉姆斯并不回避。这的确不重要,作品之隽永在于经得起聆赏和推敲的完美形式。这部乐章表达了一种崇高情怀,与此同时,它又因自由的调性运用、灵动的主题变形、温暖如歌的旋律、飘逸的乐思涌动,特别是具有贝多芬交响曲里不可能听到的迷惘、犹疑和隐忍而显现出浪漫气质。
紧跟第一交响曲首演之后的第二交响曲,作曲家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这部被人称作“田园”的交响曲音响明丽、发展从容自然,虽然孤寂和忧伤仍如影随形。后两部交响曲写于勃拉姆斯50岁以后,第三交响曲粗犷雄浑,悲壮孤傲;第四交响曲则因末乐章采用了巴洛克时期的恰空,即固定低音变奏形式,显得古雅严正。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