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绝唱:华阴老腔,有多老?(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老腔需要演奏者的绝妙配合,才能演出一台好戏,也才能好戏连台,可以说老腔是团结的象征。表演时,要先搭好台子,撑好“亮子”,然后借助灯火,以竹签拨动用皮革雕成的人物(皮影)进行舞台表演。
全班由五人组成,他们的分工是:
一、前手,也叫说戏的,说唱全本台词,演出时,怀抱月琴,旁放剧本,配合表演进行唱奏。
二、签手,也叫“捉签子”的,主要操作全场皮影表演。
三、后槽,也叫打后台,主奏马锣、勾锣、梆子和碗碗,武打中还要呐喊助威,帮唱(拉坡)。
四、板胡手,主奏唱腔过门,兼奏小铙嗽叭,助威帮唱、吹哨。
五、坐档,也叫“择签子的”,根据剧情进展,提前安排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排兵对打、拍惊木,呐喊助威。
老腔影子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其戏曲内容及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屏幕、音响、唱调和由演员操纵的影人表现出来,流传至广,影响至深,不啻于今日的电视。
历代文人为此吟诗作赋,赞叹皮影戏:“五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
宋代诗人姜白石有七绝纪事:“灯已阑珊月光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头弄影看”。
明代文学家瞿佑曾为皮影戏的精湛表演所感动,遂对历史人物的兴亡发出慨叹:“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华阴文人作一对联,以赞皮影:“悬灯射影虽云巧,借口传言更称奇。”

孕育于汉代,萌芽于宋元,成熟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的老腔屡经演变,推陈出新,后从张氏家族的家戏中走出,外传社会,形成众多戏班,演出的足迹东到河南山西,北到大荔朝邑,西到临潼渭南,南到洛南商县,成为颇有影响的传统剧种。
流传至今,演奏曲牌有正杆、神仙、金钱吊葫芦等20余种,剧目有100多本,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正是因为这独特的风格,老腔这才唱红三秦大地,久经不衰。
说到老腔,就不得不提及老腔几位成名的人物。一是张怀英,声宏如雷,有“吓死娃”之称;二是张小六,善于吸收各式各种剧种之长,亦能移植、改编剧种,常演耍戏、怪戏、新戏,号称“天外戏”;三是张五常,道白清晰,唱腔细腻,以净角老生戏见长;四是张玉印,嗓音高亢清脆,以小生、旦角戏见长;五是张全生,全面继承了张氏的家戏传统,唱功精湛,唱红了秦东晋西,被誉为“老腔正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