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版画,用乡愁描绘时代(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缘于六十年前一份县办报纸
市群艺馆的展板上这样介绍淅川版画的来源: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源自民间的木刻图章、石印、年画、插画等木刻或石刻艺术,没有一定的传承谱系,也没有固定的师传授徒,都是根据自身爱好和兴趣,耳濡目染,自成一体。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版画之所以被称为淅川版画,缘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份县办报纸。
1956年,淅川县委机关报《淅川报》诞生。张学琨时任报纸美编。报纸开始是石印出版,文字与绘画都用特制药墨、药纸、毛笔手写完成,然后压印入特制石板中,印刷效果不错,但效率低、出版慢。到1958年,石印改铅印,文字用活字排版,绘画类稿件就无法上报了,因无制版设备,只好用木刻画来代替制版。报纸上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绘画小品,就是淅川版画的雏形。《淅川报》上用过的那些木刻小品,有些又被省市报刊选用。如《春灌》、《送肥》后来在《人民日报》发表。几年过去,淅川版画已在大半个中国报刊上出现。由于当时报纸是为“三农”服务的,创作取材也多是山区风光农事活动之类。坚持现实主义、写实手法反映生活,是淅川版画的主旋律。
到上世纪80年代,生产生活的巨大变迁为版画创作提供了丰富土壤,淅川版画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每年春秋举办的两期版画创作培训班,吸引了不少美术爱好者走进版画创作这个群体,李天奇、李旭红、朱德龙等是其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将版画与现代绘画艺术相融合,刻印方法也有了新的改进,作品面貌焕然一新并频频获奖:在2017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巡展活动中,套色木刻版画《慈母》入选;《打麦场上》《梦回童年》《渠首欢歌》等入展河南省版画作品展;《老屋》获第十二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三等奖,《雪兆丰年》获第十三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三代人坚守培植乡土奇葩
60多年过去了,虽然经历了市场浪潮的巨大冲击,淅川版画如今仍旧占据独特地位。
昨日,记者采访淅川县文化馆馆长、著名版画家李天奇,说起淅川版画作者的“第三梯队”时,他很欣慰。他说,虽然这些版画作者可能是教师、公务员、农民、自由职业者,但他们也是淅川版画的未来。像李冬月、明丹阳、杜鹃、董红彦等,他们有绘画功底和新思想、新技巧,他们在版画创作上的突破,只需假以时日。
目前,淅川版画的创作已形成了“金字塔”态势,10多位创作骨干,30多人的社会创作群,还有百余人的爱好者,在县级美术创作几近消失的大环境里,这样的版画创作队伍显得格外壮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