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迁徙:为生命而战!(7)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迁徙途中,获取食物有限、风暴骤起、水域浩渺等因素,每时每刻都可能吞噬着这些生灵。雨雾、暴风雪等天气使得大气能见度下降,消耗体力远超鸟类极限,最终可能导致候鸟或是力竭而亡,或与人工建筑相撞。飞越一个宽阔海面或者高大山脉,能量补给有限、能量消耗巨大,通常会让鸟类体重会减轻一半。这让当年出生的幼鸟,在大自然的考验中,大多难逃夭折的命运,或在迁徙途中,或在到达迁徙终点后。比如,1974 年 9 月,中欧地区出现大幅低温降雪天气,致数十万只燕类死亡。次年,在瑞士记录到的白腹毛脚燕种群数量下降近三成。
2013 年,太平洋海域出现绵延数千公里的“热斑”,局部水温上升,扰乱海洋生态系统,以小鱼小虾为食的海鸟也受到影响,候鸟不能在中途地区及时补充能量、停歇休整,致近 10 万只海鸟因食物匮乏而死。
人类威胁值得担忧
人类活动常常有意无意地破坏鸟类迁徙路线上的补给站点,给它们的食物补给困难。
天津北大港水库,1980 年建成,围堤修筑于平原上,故而水位较浅,吸引了东方白鹳、大天鹅、白鹤等珍禽在迁徙途中来此歇脚。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国际迁徙线上的重要枢纽,它每年吸引超过 5000 万只候鸟,接近于其他所有迁徙线上的总和。2001 年,这里成了省级湿地保护区。水库水位低、浅滩暴露多的年份,候鸟聚集更多。浅滩是理想的觅食地和停歇地。比如鹤类喜欢立在水中,捕捉小鱼;天鹅喜欢刨食水生植物的根茎。
现在,为了容纳南水北调的水源,准备提高水库水位:因为新建水库,若深挖,容易渗漏;浅挖,容量小。水库扩容,水位提升,候鸟的栖息地趋向于碎片化,保护区原有的生态功能会减弱。《南方周末》在 2022 年 4 月报道此事时,采用《“候鸟天堂”放弃申遗背后:用水需求与候鸟保护之争》的标题,反映出人类决策与候鸟和谐共存的矛盾所在。
2020 年高考地理中出现了鄱阳湖的堑秋湖:
“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 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 1 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 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