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解读:工业时代后人本主义的一次隐居的挣扎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1840年梭罗在良师益友艾默生的经济庇护下,辗转几份不怎么赚钱但还算体面的工作,最后还是决定“离群索居”,搬到瓦尔登湖旁自建住房、自谋营生。梭罗受过高等教育,对儒家和薄珈梵歌有较深研究。作为一个废奴主义者,他在南北战争前激烈的政经文斗争中并没有出头效力北方,而是选择隐居,回避世俗。
一个边缘的知识分子、没有身居过高位,选择隐居的故事古今中外并不少见,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个人的《瓦尔登湖》如此特殊?除了从其在美国文学史的地位来考虑,有的人会说是对自然的描述,有的人会说是对底层劳苦大众,爱尔兰人、解放黑人和其他工人生活的细致描写,也有人会说是梭罗自己内心如何处理对孤独等心态演变的记录。

《瓦尔登湖》解读:工业时代后人本主义的一次隐居的挣扎


《豆田》章梭罗批评了自己劳作间歇突然的“孤独感”,是劳苦大众忙碌一天期望晚上到pub和人聊天来弥补自己白天社交的失去一样,知识分子能忍耐寂寞;在《冬天的访客》章里又说“有时候,我也希望有人能来看我,但总是白等”,但他还是会效仿古印度典籍里所谓每日黄昏等上“给一头奶牛挤奶”的功夫的主人之道,虽然往往等了“足够给一群奶牛挤奶”依然茕茕孑立,此类种种矛盾的心态颇有乐趣。
从全文来看,梭罗其实在践行颜回的生活志趣,这种状态很难说是他主动选择的,经历亲兄弟去世、事业上并不成功以及长期接受朋友接济帮助的窘迫,梭罗选择避世、思考以及身体劳动,对其健康和自尊来说,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他在这种状态下集中反思了人与自然、人的理想状态等哲学问题,得出的结论总结来说就是一句话:最接近朴实无华的,反而最有灵魂,而耐苦甘贫,是哲学家的必经之路;最接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却是动物性最强的,外在的一切终究是人生活的累赘、一切不幸福的缘由。

《瓦尔登湖》解读:工业时代后人本主义的一次隐居的挣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