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杀戮者,一战时期的典型重机枪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完全听不见德国机枪的声音,在我的视线里,高地人的队伍在无声无息也不知从何而来的死亡打击下割裂稀疏,此诚恐怖至极。”——1917年4月阿拉斯战役,理查德·巴雷特·塔尔博特·凯利中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机枪的黄金时代。配备重型枪架,具备持续射击能力的重机枪在防御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战争形态随之改变。一战之后即不会再有军官挥舞着指挥杖站在前列,带着整个团队以密集队形慢步走向敌方阵地。而纵横欧亚大陆数千年的长矛骑兵更是在短短数年内失去了存在价值,传统游牧民族除了能歌善舞外别无他路可走。

战场杀戮者,一战时期的典型重机枪


一战时期的机枪并非原始形态的武器,自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在1883年申请其专利以来,众多枪械设计师如被醍醐灌顶,新的设计层出不穷。作为以内能源驱动并能可靠自动循环的武器,机枪内部结构必须精巧,实际上很多设计之所以失败恰是因为过于复杂精巧。
与一般的印象不同,当时的机枪持续射击能力并不好。即使是水冷式重机枪,几分钟的高速射击后也会出现水套和机匣破裂、卡弹、撞针折断等故障。比如以可靠性高闻名的维克斯机枪,其极限是以最高射速不停顿射击半分钟(发射250发弹)。这并非结构上的问题,因为其基本设计还会活跃数十年,大概和材料与工艺水平关系更大。
一战刚开始时,各国装备的机枪普遍不多,除了军队的陈腐上层对新式武器的保守看法外,还有就是经济性上的问题。首先子弹消耗惊人,其次机枪本身也很昂贵,当时一挺机枪的采购价格大致相当于80支步枪,依型号不同上下浮动。但参战之后机枪采购量大增,如1912年时,美国陆军一个团仅装备4挺机枪,到1919年时已装备336挺之多。
由于机枪可靠性不佳,各国往往将其集中编组使用,以保证持续作战能力,因此很快出现了营和团编制的机枪部队。1916年后超越射击普遍应用,机枪开始以间瞄打击敌方深远目标,战争末期更引入了测距机和光学瞄准设备,机枪部队很多时候以炮兵方式作战。但是一战结束后,密集步兵群在战场上消失,这些大编制机枪部队也随之消亡,机枪仍以小编制配属步兵分队作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