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龙之墓,千里同镜——中蒙历时三年探秘匈奴贵族墓(7)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这支队伍到蒙古后,对方的惊讶写在脸上,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中国考古学家必然是白发苍苍的学者。看来,“天团”唯有证明自己的实力,才能让对方刮目相看。
田野考古中,科技水平主要体现在各种测量和记录工具上。这次,考古小队准备的照相机就有10台,为了延时摄影,多角度全程记录工作过程,他们还冒险在周围的松树上架设了机位。
另外,通过无人机的辅助,中方还在高勒毛都2号发现了138个新墓葬。十年前调查时,由于地表植被太厚,盖住了很多墓葬,加上记录手段限制,漏掉一部分。中方到来后,航拍与地面测量相结合,遗漏的部分浮现出来。经过详细踏勘统计,该墓地共计分布有不同类型的积石墓葬571座,包括甲字形贵族墓葬104座,圆形积石陪葬墓326座,独立圆形积石墓葬141座。
不过,考古总是充满意外,专家们后来发现,还有更早的墓葬几乎全被草皮盖住了,很难发现,而且,这个墓就藏在考古队营地中央。
“中国北方的考古学家在面对南方的遗迹时,也会有点蒙圈,何况这是千里之外的大草原。”周立刚说,中蒙考古方式的不同,在发掘第一天就显露出来。
上午8时,中方队员还没有来得及用无人机对墓葬区进行低空摄影,进行RTK测绘、架设延时摄影机位,就发现蒙方教师已经带着学生准备开工了。为了留下墓葬区的原貌资料,中方及时沟通,蒙方也微笑着停下来,把时间留给了中方。
差别最大的,是对墓坑的处理。中方习惯根据地表颜色差异,画出墓坑的轮廓,然后用刷子和小铲沿边缘向下清理,而蒙方则是整个工作面向下推进,这让中方很不理解。对于分歧,乌兰巴托大学的师生们并没有坚持己见,而是表示可以按照中方的办法试一试。结果,往下清理了不到半米就发现,这里的流沙细软,很容易塌方,最终采用了蒙古的传统做法。
谦虚又严谨的河南考古人,很快就和蒙方教师、蒙俄两国学生建立了默契。“当然,周末一起喝点小酒,互相交流一下想法,也是很有必要的。”周立刚说,在这个国际化的考古平台上搞外交,酒量不能太小。
在高勒毛都2号墓地内,M189并不显眼。从地表上观察,它顶部的凹陷比较小,推测可能没有被盗。之所以选它,就是希望收获大一点。
然而,2017年发掘的12座陪葬墓,从1号到5号都非常小,没有出土任何随葬品,甚至连一块陶片都没有。6号陪葬墓出土了两件铁镞(铁箭头),就让大家兴奋了半天,可接下来的7号陪葬墓又是空空如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