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烟雨人生》结识知音无数(7)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散文离不开家国情怀,不仅牵涉着格局,还关连真理与谬误。“是夜,朗朗明月,寒星闪闪。我在心中点燃起30万支烛火,遥望南天,默默地为死难的30万同胞祈祷,寄去一个古稀老者不尽的哀思、挥之不去的忧虑,和一个爱国者应有的清醒!”——这是秉伟《点燃30万支烛火……》中的一段话,为南京大屠杀而写。虽已成历史,却可映照当下,让我们知道侵略者的嘴脸与罪恶。虽不能有张正隆《雪白血红》深刻的真实,起码应当在落笔之前,就应该具备直面真相的认知与勇气。
文化散文尤其是历史文化散文,必须要在直面真相、明辨是非的统照下,潜入、深深地潜入历史的细部与人性的幽密处,去探究知识者身心的苦难、挣扎、呻吟与踉跄中的逆行。如秉伟写苏轼的《披一蓑烟雨且徐行》,由乌台诗案说开去,“被人从其诗句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肆意罗织一个‘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羁押四月余,遭受狱卒毒打,垢辱通宵”,从而展现一个于灾难中站起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读到此处,我想起鲁迅的一个深刻论断,便在网上查到了这个准确的说法,“文学史上,我没有见过用阴谋除去了文学上的敌手,便成为文豪的人”(鲁迅致韦素园信)。这是古已有之的现象,不光宋代,唐代亦然,韩愈的《调张籍》,说的也是这样一种现象:产生于磨难中的文字的不朽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他们生时,一定遭遇过诸多的非难与举报,只是被淹没在时间的潮汐中,我们无法一一知其详细罢了。
善心善意善行,化而为文,便是无边的慈悲、恻隐、同情、悯恤、体察、爱恋……这也许是散文写作的最根本处。散文最大的敌人是冷漠、冷酷、自私、隘狭、趋潮、哗众、虚伪、阴险……这种善的慈悲,既是天生的,又需后天培育,而反省与忏悔便是培育的雨露。《烟雨人生》里,处处皆见这种阳光般的热,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亲人与他人。让我感动莫名的,是那篇《京城风雪夜》中遭难母女所遇到的一众善良之人,包括那个小偷的悔过与改正,虽是小说的写法,却有着散文的温暖。还有《凌波仙子》,一颗被遗忘了十年的种子,竟能在无土无水的情势下,独自发芽并被主人怜爱而植种新生。小小的一颗种子,已经接通了自然与人心。虽是“小事”,却不乏精当的细节与朴素的描画,从而触及到了散文的根本处。
我与秉伟兄于网上相识,以文会友,其乐融融。读罢《烟雨人生》,也有令我稍稍不满足处。有时文字、故事与落笔的当下贴得太紧太实太具体,容易被漩流裹挟。有时应当稍稍站开站高一些去体会,甚至需要往后想得远一些,看看过了长久一段时间之后,是否还有意义。另外,使用的语言,个别地方风格化还不突出,虽然已能很好地表达,但总还有书面语报纸语的痕迹。毕竟瑕不掩瑜,我还是欣喜地祝贺秉伟兄大著的出版,这当是青岛散文界一个可喜的收获。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