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下的童真,只存在电影里︱原创(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Look at the world we"re killing
the way we’ve always done before
儿童看待二战的视角,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少以儿童为主角的二战电影,背后都有着真实的人物原型。
对我们来说,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安妮日记》:
“亲爱的基蒂: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长久无法出门,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我记得非常清楚,在以前,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都从未令我心迷神往过。可自从我来到这里,这一切都变了。
比方说,有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熬到11点半故意不睡觉,为的是独自好好看看月亮。但是因为月光太亮了,我不敢打开窗户。还有一次,就在五个月以前的一个晚上,我碰巧在楼上,窗户是开着的,我一直等到非关窗户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漆黑的夜晚,风吹雨打,雷电交加,我全然被这种力量镇住了。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战火下的童真,只存在电影里︱原创


2016年上映的《芬妮的旅程》,同样改编自幸存者的自传:
1943年,年仅13岁的芬妮(Fanny Ben-Ami)带着一群犹太儿童穿越被纳粹占领的法国,到瑞士寻求庇护。

战火下的童真,只存在电影里︱原创


电影中的真实感,不仅仅体现在人物上。
有意思的是,由于在二战中的遭遇不同,各个国家拍出来的二战电影也风格迥异,展现出浓浓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特点:
英、法、意等国家更倾向于呈现儿童的天真面,用童心、美好和希望来调和战争给人带来的苦痛。在多数二战电影中,儿童往往是被保护的角色,二战爆发导致的种种变数,在儿童眼里非但算不上什么事儿,还可能成为有趣的童年回忆:
比如在《新纽扣战争》中,两个村庄的孩子们发动了一场纽扣战争,输者会被割掉衣服上所有的纽扣——在孩子们眼里,二战的影响还不如这场纽扣战争来得深远;在《希望与荣耀》中,学校被轰炸机夷为平地,全体学生并不感到沮丧,反而因为不用再上课而欢呼:“谢谢你,阿道夫!”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