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千世界”?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有句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今汉语中常见的“大千世界”一词出自佛教。
通常的说法是: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关于宇宙空间的基本看法。这主要是一个空间范畴——某位佛陀所在的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这样的广袤的空间中,在一段特定的漫长时间里(以若干“劫”为时间单位),会出现一位佛陀,他以度化这段时空范围内的众生为使命。

什么是“大千世界”?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样的时空观与现代科学的宇宙天文概念划上等号,也不宜进行比附。这是因为,佛教在初始传教时,它是依托、借鉴了当时古印度的“吠陀文明”作为其文化背景、语境。例如像“须弥山是是诸神居住之地”等一些观念,其实主要是借鉴自当时的主流文化、婆罗门教的固有观念,可以说这一套世界观是继承了古印度流行世界观之后改造而成。
那么为什么佛教不完全脱离婆罗门教的观念,完全另搞一套世界观呢?这是因为,如果采取那种策略,民众无法适应,佛教的核心教义无法迅速在这个文明区域得到宏传。要知道,佛教的核心教义并不是宇宙方面的世界观,它从未将自己定位为科学、或类似世间哲学的东西,而是一种面向生命个体的、内省的“解脱之道”。与科学、世间哲学的认知、征服世界的定位不同,佛教以认知苦(烦恼等)、如何解决苦,进而如何推广这种觉悟为目标。
所以,面对这一“离苦得乐”的核心诉求而推出的「四谛、十二因缘、四法印、三乘、中观、唯识」等理论才是其核心教义,而不是去建立物理层面的世界观。佛教主张的传教风格是以“随顺众生,方便教化”为特点,也就是不与世俗争,而是融合当下时空的文明特点,因势利导传播自己的核心教义。这一传教风格直到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延续了下来,所以才有了“汉传佛教”这样本地化、特色化的存在。假如佛教在传教之初,不立足于引导民众实修证果,而是扯上宇宙天文这些“身外之物”,就会陷入与世俗文化、以及婆罗门祭司们无休止的争竞、论战之中,从而最终淹没而成为古印度的昙花一现的一派哲学思想而已。
《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