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界社交规律:同一屋檐下,为啥貌合神离?(4)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假设 3:经常接触的家猫肠道菌群相似,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与猫体内激素浓度之间存在联系。
研究发现,个体之间的接触频率越高,肠道微生物组的相似性就越大。当动物被安置在一起并共享环境时,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机会增加,它们的肠道微生物的相似性增加了。
此外,也有实证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可以通过调节下丘脑的催产素分泌来改变宿主的社交性,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也与行为模式和皮质醇分泌有关。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家猫体内的睾酮和皮质醇浓度越低,它们就越能共享空间并共同生活;但催产素越高,亲和行为就越少,它们就越孤独。
家猫的催产素高并不等同于亲近,它们可能不会将生活在同一空间的其他猫视为具有亲密关系的伙伴。”
然而,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虽然参与实验的猫来自同一个收容所,但两周的实验时间可能太短,它们无法形成紧密的关系。
此外,各组成员的性别构成并不一致,仅雄性和仅雌性群体的实验可能更有助于阐明性别对群体生活的猫的适应性意义。
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加深对家猫群居的理解,比如将观察时间由两周延长到几个月,以及进一步阐明激素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猫咪心事:避免尴尬,保持独立
有观点认为,猫的不合群,确实是有原因的。
从动物行为学角度来看,英国林肯大学行为兽医学教授丹尼尔·米尔斯(Daniel Mills)认为,猫进化出了很多与其他猫保持距离的机制,比如它们会在自己的领地周围撒尿,以避免与其他猫的尴尬碰面。
甚至,如果不小心碰到,它们就会竖起毛发,并伸出爪子。
不过,随着家猫群居日益普遍,科学家也发现猫对于群居的厌恶也许正在减弱。
2014 年,科学期刊《比较心理学》(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上发表的研究探索了家猫的个性特点。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