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音符抗战歌曲|“王二小”是千百个英雄的化身——《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故事(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方冰是个急性子,马上取出一支钢笔尖,插在高粱秆上,蘸着红药水,在一张麻纸上不一会儿就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两首歌词。劫夫觉得,歌词很抒情,叙事也很简洁。于是,他一边用手打着节奏,一边哼着、记着,一个多小时,曲子谱好了。
劫夫先将曲子唱给了方冰听,方冰觉得流畅、优美,很有感情。之后,劫夫又将曲子唱给西北战地服务团美术组和音乐组的人征求意见,还到战士和老乡中去教唱,听取他们的反馈。
两位创作者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创作出一首传世经典,李丹丹说,原因在于他们的厚积薄发。“那时,父亲就像一位游吟诗人。他背着简单的行李卷和各种制作乐器的工具,或跟随部队,或在各处采风,饿了就着凉水吃硬得啃不动的饽饽,棉袄破了就用根绳子系上。广袤的土地和英勇的人民给了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他的创作始终离不开人民。”
通过印发歌片、口口相传,《歌唱二小放牛郎》很快就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中间、在郭苏一带群众中、在军区抗敌剧社、在八路军战士中传开了。不久,《晋察冀日报》将其发表,于是,这首歌便在整个晋察冀边区,以及陕甘宁边区,甚至敌占区的保定、北平的青年中传唱。
在西北战地服务团,第一个唱这首歌的是顾品祥。这首歌,她也整整唱了半个多世纪。
顾品祥的演唱,是劫夫一句一句教出来的。劫夫强调,要根据歌词的内容来确定演唱时的轻重、强弱、快慢,不能直筒地唱下来。比如,在唱第三段中“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时,要唱得稍快一些,表现出急促、紧张的情绪;在唱到“他的脸上含着微笑”这句时,要唱得轻点,更亲切一点;在唱到“他的血染红蓝的天”这句时,要强劲有力,表现出对英雄的赞美和对敌人的仇恨……劫夫还用农村的葫芦瓢,仿照曼陀林做了一个瓢琴,让她自弹自唱。
整个战争年代,顾品祥抱着这个瓢琴,走到哪里,就把《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到哪里。
新中国成立后,《歌唱二小放牛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成为全中国少年儿童的必学歌曲。如今,距离《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创作已过去70余年,这首歌依然在一代代青少年中传唱。
在李丹丹看来,《歌唱二小放牛郎》之所以能如此长久而广泛地流传,是因为歌曲的隽永。“这是一首‘雅曲’,旋律非常典雅,但唱出的故事是通俗的。整首歌曲都表现着善良淳朴。歌曲虽然讲述的是一位小英雄牺牲的故事,但并不是在用‘刺刀’唱,而是在用‘善良’歌唱。”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