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央视的“娱乐底线”,如今却只剩怀念(4)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经济宽裕又充满爱的家庭,给了李咏最美好的童年。
二、被“血统”耽误的绘画天才
李咏也算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要不是因为“血统”问题,或许真成了画家。
小时候,他在一家很简陋的俱乐部里,看了场 5 分钱的电影,秦腔古典名剧《三滴血》。回家以后就睡不着了,满脑子都是电影里的乌纱帽和官袍,还有官袍上的图案。
不到四岁半,就趴在桌上画,也第一次对画画产生了兴趣。
父亲的一个朋友在铁路系统搞宣传工作,会画几笔人物花鸟,成了李咏的启蒙老师。
看完师傅眼花缭乱的“画展”,李咏就开始自学素描,没完没了地练习笔法、力度分寸,临摹、写生,除了上学、吃饭、睡觉,他恨不得把全部时间都用来画画。
父母虽然觉得“学习好”最重要,但也并未扼杀儿子的爱好,还是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母亲管理着一家印刷厂,各种纸张有求必应;父亲请人做了大大小小好几个画夹,里面是木板,外面用军布包起来,粘好,两边钉上背带。
李咏倒也争气,小小年纪,对自己要求极为严苛,“画不惊人死不休”。
上中学以后,李咏从一位姓戴的美术老师那里学会了用湖蓝色给画打底。初一就画了厚厚一本习作,其中大半作品是模仿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
后来跟着姐夫认识了哈密学校的新疆“四大才子”之一郭鸿儒老师,临摹画室的大卫头像,被人交口称赞:“这孩子胆儿真大!太有天分了!”
高中时期,李咏就读的乌鲁木齐铁三中是铁道部重点中学,也算是全国重点。
高一那年,李咏作为学生会宣传部长,联合校团委,发起、组织了一次铁路系统的黑板报大赛,规模覆盖数十所中小学,规格相当于整个乌鲁木齐市。
当时的他用三天的时间,一个人在一块长约 4 米的黑板上,照着一本画册,用白色粉笔勾画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作品之一——《五四运动》。
当时几乎乌鲁木齐市所有学校的校长、主要领导,都来观摹这幅画,无不啧啧称奇。学校这才发现他是个“绘画奇才”。
但在和西北民族学院失之交臂后,即将高中毕业的李咏又因为郭鸿儒老师那句“画画是讲究血统的”,放弃了西安美术学院。
“画家梦”正式夭折,但儿时练就的这项技能,却在未来的时光里,帮他俘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芳心。
三、从“一见钟情”到家长认可
李咏离开新疆去北京那年,父亲嘱咐:“上大学,有几件事很关键,头一件就是交女朋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