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月亮之上嫦娥石(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孟华表示,“嫦娥石”是继“广寒官”“织女”“河鼓”等3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后,月球科学探索领域又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月球相关名称,再次展示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融合的中国式浪漫。
分样挑样、扫描切割、分析破译,“嫦娥石”的发现源于科研团队坚持专注和我国核地质科学可靠实力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2021年6月,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向全社会开放申请。经申请批准,中核集团核地研院先后获得月壤科研样品50毫克、月球样品光片1个,成为首批开展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的单位之一。
分样过程是月壤研究中“最刺激、最紧张”的环节。“我们签订的协议中,这50毫克的月壤科研样品最多只能损耗20毫克。”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第一批月球样品责任人黄志新介绍,用好每一个颗粒、确保极低的样品损失量是团队每个人的共识。分样在超净室中进行,使用百万级天平,可以精确到0.001mg。“每次称量都先是目估,死死盯着取样勺里几乎看不见的‘小黑点’,再三权衡,估摸着不能超量才敢倒入样品槽中。每个空样品槽称三遍,放入样品后再称三遍,以确保称量准确。”
挑样也是实验的一大特色。实验中,需要将月壤按粒度和矿物种类分为7个组,在显微镜下操作,使用针头小于0.5微米的纳米取样针,将月壤按分组规则一颗一颗转移到定制的铜坩埚中。申请到的月壤颗粒按密度保守计算,每1毫克样品中不少于10000个颗粒,因此转移的过程至少重复了上万次。
扫描电镜反复确认、准确定位所需分离切割的矿物,高能的聚焦离子束从矿物四周进行斜向切割,底部斜向“入刀”使目标矿物实现和周围围岩分离……通过对第一批月壤科研样品开展系统研究,科研人员终于发现了新矿物的踪迹,并测定该矿物的化学组成。经过一系列艰苦工作,研究团队准确确定该矿物的晶体结构,最终确定了这个新矿物。
“是什么让我们能抓住这十四万分之一的机会?”在李子颖等科研人员看来,充分的实验技术准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科研素养是重要原因。自“十一五”期间开始,在国家原子能机构和中核集团等支持下,中核集团核地研院陆续建立了高精尖分析检测实验室,能力水平大大提高。“看待此刻的成就,与半个多世纪以来,核地质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更多未知的创新实践息息相关。”李子颖说。
深化月球样品研究,为月球成因、演化和深空科学探测提供重要支撑,带动一系列相关科学技术进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