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非遗”系列报道丨“南国红豆”的生命力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来源:新华社」
“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粤剧又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粤剧不仅受到两广人民喜爱,而且深受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之一。如今,粤剧不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因受方言的限制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的广东,粤剧的观众群却在萎缩。如何传承好粤剧,增强其生命力,作为一名粤剧编剧,苏隽一直在苦苦思索。
粤剧艺术的发展若要跟紧时代的步伐,需不断创新剧目,因此编剧的作用更加凸显。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的传奇故事,至今仍让人唏嘘感怀,这也证明了编剧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粤剧编剧的门槛较高,须通晓粤语平仄、上下句的句格、各种句格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须掌握一定量的曲牌、锣鼓、排场,方可开始编写粤剧。因此,近年来粤剧编剧人才愈显稀缺。
苏隽一直将寻找感人故事作为头等大事。他信奉肯尼斯·伯克的一句话:“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由苏隽编剧的《大国灯匠》,将明朝佛山制造业的故事用粤剧呈现出来,讲述了佛山本地霍、邝、陶三姓族从各怀绝技、彼此竞争,到摒弃前嫌、合力打造顶级花灯的故事,展示出一代灯匠的情怀与追求。因故事精彩感人、唱词优美,该剧甫一上演,即好评如潮。
近两年来,苏隽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珠海市高新区市民艺术中心演出了由他编剧的粤剧《唐涤生》与《苏兆征》;顺德艳阳天粤剧团演出由他创作的粤剧《伦文叙三脱虎口》……“从现当代开创新篇的风云人物,到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才子,不同的题材给了我不同的灵感激发,有的需在当下叙事中寻根,有的需在历史脉络中求变。不管如何,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是粤剧创作的关键所在。”苏隽说。
苏隽自小爱看现代新编粤剧,而且他发现,这些粤剧其实很多在情节上或技法上,都会有创新的元素。佛山青年粤剧团的《黄飞鸿之奇情记》,是纯交响乐伴奏的粤剧;广州市粤剧团的《花月影》用前卫的声光电技术营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深圳粤剧团的《驼哥的旗》大胆以驼背的丑生为男一号,带动表演与戏剧结构的突破。这些创新,对苏隽的传统观念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佛山粤剧院著名唱腔音乐设计专家赵毅生是苏隽的师父。赵毅生认为,苏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创作人才,鼓励他多动笔创作。赵毅生接到活,往往会让苏隽撰曲,自己负责唱腔设计。他要求苏隽善思敏行,不断增加生活积累,并将心中构思尽快表达出来。在创作过程中,也要注重快慢结合,快是灵感,慢是精雕细琢。每一次创作,苏隽都会到赵毅生家里求教,两人一起仔细推敲。粤曲《秋海棠》《劫后情》《一桥飞架伶仃洋》等作品,就是这样完成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