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者》:凝视恐惧,恐惧于恐惧(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这部电影曾经被列为英国“16禁”(不适合16岁以下儿童),还一度被当时的观众所攻击,其主要原因在于故事主题违反了当时社会主流观众和审查制度的道德标准,片中不仅有裸露镜头使当时的观众无法接受,其主题变态心理分析和对恐惧的讨论也挑战了当时的主流电影。
正如影片中台词所说,“最令人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一哲学命题在影像中得以呈现:影片中有一个有趣的意象解释了这句台词:女人在快要被杀时恐惧的脸在摄像机上的镜头中又一次被扭曲,使观众不仅看到恐惧的具象表现,还具象地看到了马克眼中恐惧为何令人恐惧。
众所周知,恐惧来自于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惊悚片中对人物描写中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在儿时创伤记忆。这固然有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哲学和科学的基底,但是影像将人物的犯罪行为反复描摹,并在银幕上放大了这一恐惧的来源。片中了马克进行犯罪是因为他在小时候就被其科学家父亲用蜥蜴或者强光照射吓唬,还拍摄他恐惧时的表现来研究儿童心理学。

《偷窥者》:凝视恐惧,恐惧于恐惧


影片只给出了这一个起因,并没有提到任何马克的准确内心活动来解释为何进行犯罪。这也留给了观众很多想象空间:因为他总是喜欢用强光照射被拍摄的人,也许他通过变本加厉地模仿他父亲的举动来获得控制感,感受掌控他人的快感,感受他的父亲;也许,因为人会无法控制地重复他所经历过的事,纵使那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他也持续地重复当时他所感受到的一切。观众可以选择任意一种他们想要的解释,而影片只是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这部电影的魅力远不止这些。近些年来,关于“元电影”的讨论日盛,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恐怖影像的恐怖电影,关于银幕本身的“自我映射”都在这部电影中成为核心被展现的景观。电影一开始观众就通过马克的摄影机看到了城市与女性,观众就像马克一样成为一个偷窥者观看了整个凶杀犯罪的过程。正如精神分析理论所认为的,在多重银幕的呈现中观众也像马克一样完成了一次偷窥 犯罪之旅。片名《偷窥者》既是关于主人公的指认,更是暗含了关于“观众”的指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