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园十七孔桥“桥景”分析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
严雨,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本文摘自《清漪园十七孔桥“桥景”分析》,原文刊登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2022 论文集:发展中的建筑史研究与遗产保护》P168-175。头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不仅是重要的造景元素,同时也是关键的造景手段,往往还会被赋予文化寓意。清代皇家园林清漪园中的桥景非常丰富,十七孔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从观桥成景、立桥观景、过桥换景、因桥生境四个方面对十七孔桥的桥景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景观设计模式,探析古人在园林营造中的“整体观”智慧。
目录概览
一、引言二、十七孔桥概况三、观桥成景四、立桥观景五、过桥换景六、因桥生境七、结语
一、引言
中国古代桥梁景观营造是具有多重功能与意义的综合工程。早在三国时期,管辂著《管氏指蒙》载:“建桥立塔,筑凿城隍;俱有方位,慎毋胡装;一桥关锁,力敌重冈,树以崇屋,富贵无量。” 造桥是非常关键的工程,其意义超过重叠的山冈,若(在桥上)建造楼阁,还能富贵无量。相地造桥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工程之一,既有物质层面的功能需求,更有文化层面的综合设计,逐渐演绎成重要的人文景观——“桥景”。无论是人居环境营造,还是诗文绘画创作,桥景比比皆是。
作为综合艺术的造园,桥景几乎必不可少。明代计成对各类造园场地的设计有专门讨论,其中也包括因地制宜的“桥景”营造 。清代沈复惊叹扬州瘦西湖的“桥景”:“不知园以桥名乎?桥以园名乎?” “桥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各地将“桥景”作为独立景致列入园林景致名列中十分常见,如苏州“拙政园三十一景” 之“小飞虹”、无锡“寄畅园五十景” 之“知鱼槛”、北京“圆明园四十景”之“夹镜鸣琴”、清漪园“惠山园八景” 之“知鱼桥”……桥景普遍存在,是园林中不可忽视的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
“桥景”是以桥为核心要素所组织形成的整体景致,既包含狭义的桥本身,还包含桥所关联的水陆物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形成的景观场域空间。桥景分析不就桥论桥,而是把桥放在园林大环境中,尤其是园林水陆脉络中来进行整体分析,以期“以桥论景”或“以桥论园”,进而总结园林景观的设计模式。
清漪园由乾隆皇帝兴建,整体格局写仿杭州西湖,乾隆皇帝御制诗《万寿山即事》云:“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栁六桥堤。” 清漪园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全部完工,整体格局和景致在清代后期得到基本延续。咸丰十年(1860 年),清漪园遭受英法联军的掠夺和焚毁。光绪时期得到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大体景致得到基本恢复,延续至今。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