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记忆——南京:城市之光(11)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城市的光,是城市的灵魂与方向。
这束光是和平之光。
南京中华门,1937年留下的累累炮痕、斑斑弹孔,依旧在向我们述说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中华门对面,是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在这个遗址所出土千年阿育王塔铭文“天下民安”,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和平、追求世界太平的强烈愿望。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美国作家奥莱尔,用不足400字写成的小小说《在柏林》,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
大规模的流血战争对多数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们而言,似乎已成一段翻页的历史。
2018年5月,在南京名城会“创承智造”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展上,南京的老街道上,梧桐叶间洒下的光辉,凝结成金色灿烂的《南京之光》。一枚枚承载Kim的“金箔理想”“梧桐情结”的小小胸针,像流动的光斑映在佩戴者胸前——这是属于盛夏的南京一束熨入心扉的光。这是丹麦首饰设计师Kim Buck从梧桐树叶间捕捉南京之光。这是他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和理解。
4年前的4月27日上午,来华访问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个 26岁的丹麦友人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面对日军的疯狂大屠杀,他没有退缩,而是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庇护了约两万名中国难民。他还用照片和信件记录了当时的日军战争犯罪事实,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料陈列厅内辟专栏展示了这一段历史。玛格丽特二世说,76年前,辛德贝格以他个人的力量,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保护了许多中国难民,这是值得丹麦人民骄傲的事。在走廊外,纪念馆工作人员弹着钢琴,唱着《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用这或低沉或高亢的旋律向世人诉说,侵华日军的屠杀暴行中国人民没有忘记,对辛德贝格的衷心感谢中国人民没有忘记。
2004年12月17日,辛德贝格的故乡奥胡斯市将当地的一种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丹麦驻华大使馆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赠送了这种玫瑰。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亲王在和平广场为和平树培土浇水,并亲手插上一枝黄玫瑰。如今,广场上坚强地盛开着这样的黄玫瑰,告诉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