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已死,勿念(7)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而同一时期,香港还出现了另一波融入了西方现代电影观念的作品,“新浪潮”电影。
70年代末,香港经济继续腾飞,社会多元化、文化本土化进程日趋加快,人们对于电影里的“本土化”观念有着更强烈的诉求。一批曾赴欧美深造的青年电视导演,在裁员的情况下纷纷离开电视台,投身于电影行业,以先进的理念拍出了一批让人耳目一新,具有香港都市气息的电影。
当时的年轻导演包括徐克、许鞍华、谭家明和方育平等,不但关注内容的本土化,还敢于进入题材禁区,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许鞍华导演《投奔怒海》海报。图源:网络
“新浪潮”下,独立制片公司兴起。传统的大厂流水线式制作,不够精致,也不够艺术,已然跟不上市场的步伐。1987,邵氏公司停产,曾经统治香港影坛十余年的邵氏电影王国,落下帷幕。
后来,由于分账不公和创作理念分歧,90年代初,新艺城七怪解体了。
前后几年,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
1987年,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一举拿下第六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掀起一阵英雄片潮流。但不久之后因徐克催促其拍续集,意见不合,远走美国。
1988年,那个“不但饿死剪辑师,还想饿死老板”的王家卫,凭借处女作《旺角卡门》获得金像奖、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三年后凭借《阿飞正传》正式夺得奖项。文艺片从此多了一种风格叫“王家卫”。
1989年,徐克坚持用李连杰出演《黄飞鸿》,不惜与嘉禾僵持,而徐克的坚持成就了一大荧幕经典。
1990年,周星驰主演《一本漫画闯天涯》,开启无厘头喜剧时代。
……
这时候的香港影坛,颇有百花齐放之势。
1993年,香港电影工业发展达到高峰,当年港产片数量为187部,票房收入11.44亿港元,占当年香港全部票房的七成。
正当香港影人为此欢呼雀跃,第二年起便陷入了极大的打击之中。
05
从1994年起,港产片产量与票房连年下降。
香港电影的崩溃来自哪里?
80年代,香港电影大量涌入台湾市场,台湾投资人看见商机,便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在香港电影制作中。在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但十年过去,由于急功近利,光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的香港电影市场陷入了“泡沫繁荣”的危机。当市场超载,因片酬提高而上升的制作成本使得影片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失衡,无利可图的港片让台湾片商望而却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