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记》:受苦人拿枪闹革命(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受苦人拿枪闹革命”已超出了个人解放的范畴,升华为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革命。
这部小说的主题,经过四十年来国内外社会现实的印证,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文学风格方面,这部小说借鉴了传统“说书”形式,以形、声具备的手法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并将这种手法与革命内容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小说常以自问自答的方式交代人物,引起情节发展。比如《德州内外》一章,先说“一位光背少年,出现在南关街上”,以他的眼光描绘市井喧哗景象,讲述他在其中的行为,最后说:“这位光背少年你猜是谁?就是死里逃生的梁永生。”《夜行人》一章,先夹叙夹议日寇“扫荡”后的荒原严峻景象,然后说“有位彪形大汉,如同从天而降,出现在这硝烟弥漫、白雪似毯的旷野里”,接着绘声绘色地描写他“行进的冲劲儿”、他的体态、他的装束、他的神情,写足了这些之后才说:“他是谁呢?他就是梁永生。”这种写法恰如影视剧的长镜头,由环境场面到人物、由远至近,最后,一个特写镜头展示出人物,而叙述语言具有“讲故事”的亲切感和现场感。
在讲述一个行为时,往往先隐匿其原由,只讲其进行过程,最后才揭晓谜底。比如《巷战奇观》一章中,梁永生率领大刀队准备打伏击,但在敌寇接近时,他突然下令撤退,接着是战士们不愿撤退又不得不撤退的神情和行动,到隐蔽地后一个个不满和生气的表情,和七嘴八舌对梁永生的批评以至讽刺,梁永生则不急不忙鼓励战士们发言批评,并以敌人对大刀队原伏击地的包围攻击的事实证明了自己撤退决定的正确性,教育了战士,凝聚了军心。这种叙事手法,起到了欲扬先抑、抑后更扬的效果,让读者欲罢不能。
在记叙人物对话时,小说惯常使用短促的语句,营造人物语气、情绪和气氛。比如写梁永生与大刀队秘密联络员的对话:
“我走!”
“走?”
“对!”
“哪去?”
“找队伍去!”
“到哪去找?”
“先到黄家镇……”
“那里去不得!”
“为啥哩?”
“敌人安上据点了!”
“噢!”
这类短促的对话比比皆是,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又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小说中多有传奇色彩的情节。比如《训敌》一章,讲述梁永生带着战士锁柱突袭伪军小队所在的茶馆,他们“眯笑着眼,笑抿着嘴”、坦然自若地出现在敌人面前,手中的枪口逼住敌人,威风凛凛地命令敌人整队、报数,然后忽而温和忽而严厉地对敌人训话,讲国际国内形势,警告他们要痛改前非、将功赎罪,并对他们今后的行为进行“约法三章”。《再返宁安寨》一章中,梁永生为保护群众只身引开敌寇,被包围在宁安寨村中一个小院里,他沉着冷静与敌人对峙,并利用敌人在院中堆柴放火烟雾弥漫之机突出重围,把敌人引到野外,在闪过追击的敌人后,他又气定神闲地返回刚刚鏖战过的宁安寨,来到八路军“堡垒户”魏大叔家,吃饱喝足,“安安稳稳睡了一大觉”。这些传奇般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八路军战士的大智大勇,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