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耕“青松岭”,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打通记忆隧道,赋予新剧深刻的历史纵深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表示,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一开头便以话剧《青松岭》中经典曲目《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营造出历史纵深感。剧中穿插着老一代村民的回忆与反思、秋歌母亲多年心结和心愿,这些情节牵动着以往青松岭改革阶段的那些人、那些事,由此呈现出对历史的追溯与思考。
把半个世纪农村发展的宏大主题浓缩成普通人的命运故事,并非易事。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于秋阳认为,编剧凭借其对农村生活的敏锐洞察,建构了既有骨架又有戏剧张力的叙事。纵向看,叙事时空延展至上下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历史背景与命运轨迹的不同,触及农村变革中新旧价值观的跃迁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伤痛与迷茫。横向看,青松岭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复杂问题:变革发展中新旧理念的碰撞、城市与农村生活理念与方式的差异等。该剧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在曲折中不断摸索前进的踯躅与阵痛,艺术地诠释了乡村振兴的实践历史。
重耕“青松岭”
诠释文艺精品创作之路
“一个剧作家在已经耕耘过的题材上重耕,它无疑是一种创作现象。”我国著名戏剧评论家余林先生在为《孙德民新剧作选》作序时这样写道。由此提出一个概念:重耕。重耕就是以前写过的完整剧本,甚至有些是获了奖的作品,在若干年后又重新创作。从话剧《青松岭》到电影《青松岭》,再到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编剧孙德民一次次重新审视作品和创作,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不断探索文艺精品创作的新篇章。
文艺创作应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话剧《青松岭》上演后的半个世纪里,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当今的农村,特别是新时代农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的命运、生存状态和灵魂在急剧变革的年代经历了怎样的碰撞和颠覆?新一代农民的观念和选择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主创团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新农村改革建设大背景下农民的情感世界。
“只有在充满波澜壮阔、矛盾起伏的新农村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捕捉和发现这一代农民的‘魂’,才能找到反映新时代农民的戏剧种子,只有生活才是戏剧创作的原动力。”创作过程中,孙德民及主创团队真正俯下身子,融入到新时代发展的洪流,把握住生活和艺术的关系,经过反复推敲和精神升华,最终才将打动人、感染人的艺术精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一部舞台艺术精品的打造,必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独到之处。于秋阳认为,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中,无论是个体形象还是集体群像,都塑造得元气酣畅,生动自然。比如,在主人公秋歌这样一位头顶光环、易被概念化的主角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光是她的理想人格与情怀,更感受到这个角色的立体化、真实化。女大学生秋歌一毕业就决心返乡,在遭到母亲钱小雪强烈反对,受到村民无端猜忌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扎根青松岭,是什么作用于她如此强烈的个人意志?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看到了逻辑充分的行为驱动力以及可信的人物动机诠释:她扎根农村的个人抱负背后,有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亲情,有与立春哥难以割舍的爱情,有深受李保国言传身教的师生情,更有生于兹长于兹、心系逝去绿色的怀旧乡情。基于情感逻辑的心理线合理阐释了人物戏剧行动的进展,有力支撑了人物塑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