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了一首和韵杨花词,词作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感情(7)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三)“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三句紧承上句的“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的情状。词人没有直说杨花飘落枝头,而用了“抛家”两个字,这又是拟化的手法。这两个字看似在写杨花飘落枝头的无情,其实词人是为下片中杨花与人的契合做足了行文上的铺垫。
(四)“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紧承“无情有思”,词人咏物,却没有停留在杨花本身上,词人展开大胆的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拟化成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思春女子的形象。女子的心思和情愫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睡眼朦胧,因为春困一双娇眼睁开了又合上,显然是一幅无法睡醒的样子。
此处明写思春的女子形象,其实暗写的还是杨花,而词境在此处高度契合,杨花与人融合在一起。这是苏轼将杨花拟人化,赋予了杨花人的情感,词作到此处已不是单纯的咏物了。
这是苏轼的唱和词和章质夫的原词不同之处,章质夫的是单纯的描写杨花的形态,并没有赋予杨花情感。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苏轼的词作开阔了词的境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创造。难怪王国维说:“(苏轼)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
(五)“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是上片的最后四句,这四句在描写上妙笔天成,既摄取了思春女子的深情,又抓取了杨花的形态。从思春女子一方面来说,那是由思念而引起的一场恼人春梦,她神魂飘扬,思念着、追寻着那个身在远方的人。
但这里还没有到思念之人的身边,那边却早已被啼莺惊醒了春梦。苏轼却将两种情状写得既缠绵哀怨又轻灵飞动。正如刘熙载的评语: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
从词句来看,苏轼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的状态,也是非常生动真切的,并不亚于章质夫原词中的“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这四句。
苏轼词作中的开篇句“似花还似非花”的意境,在词作上片最后四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意境也高度的重合到了一起。苏轼借助追寻杨花的踪迹抒发了一片珍惜春天、珍惜杨花的深情。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