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会」《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前前后后(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党史故事会」《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前前后后


冼星海
1939年的除夕之夜,冼星海受邀来到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同志们的窑洞,聆听光未然改好的《黄河吟》。光未然在歌词中刻画的黄河形象,充分调动读者和听众的视觉听觉神经,使人感到奔腾的黄河就好像咆哮在眼前、呼啸在耳边一样。冼星海听得热血沸腾,听完之后一把抓过歌词,激动地表示:我有把握,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冼星海拿走了歌词,并决定把《黄河吟》谱成《黄河大合唱》。没有亲临壶口历险的冼星海为了获取创作源泉,更好地诠释出《黄河大合唱》,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光未然和演剧三队的同志们详尽了解抢渡黄河时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的铿锵呼号,默默地酝酿着这部作品。光未然和他的队员们也不遗余力为冼星海反复叙述和描绘在壶口渡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创作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两斤白糖换来不朽名曲
当时的延安,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冼星海却很乐观,在生活上有很多“创举”,比如他把黄豆磨成粉拌上少许红糖,创造出“土咖啡”。他的烟斗嘴坏了,在延安配不上,就把一支竹竿毛笔的笔尖拔了,将笔杆当烟嘴用,坐在土炕上临窗的小桌前,抽着超长烟斗奋笔创作。
冼星海艺术创作有个习惯:先经过长时间酝酿,一旦思考成熟,就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直至作品完成。很快,冼星海在简陋的窑洞里全身心地投入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
当时他的妻子钱韵玲怀着孕,一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还帮助他在空白稿子上画好格子便于谱曲。冼星海是广东人爱吃糖,但当时全延安买不到水果糖。光未然就帮冼星海借了二斤白糖。靠着借来的这两斤白糖,冼星海晚上困了就一边吃白糖,一边坚持搞创作。白糖成为激起他创作灵感的不可或缺的“道具”。创作时,冼星海时而抓起一撮白糖放进嘴里,时而飞快地在纸上写下一串音符。每写完一首,冼星海就拿给学员们试唱,让大家提意见,仔细询问觉得哪里不通顺,甚至于一个装饰音都要问大家意见。
经过6天的创作,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完成《黄河大合唱》八个段落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作品的谱曲。就这样,在延安的小窑洞里,在那盏摇曳着微弱火苗的菜油灯下,在两斤白糖对味蕾的刺激下,冼星海实现诗与乐的完美结合,创作出一部被称作音乐史上不朽的史诗性名作——《黄河大合唱》。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